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生物炭用量与粒径对紫色土水分入渗及再分布特征的影响
文献摘要:
为探究生物炭用量和粒径对紫色土入渗过程与持水性能的影响,采用室内一维土柱模拟试验,设置4种生物炭用量(0%,1%,3%,5%)和3种粒径(0~0.25,0.25~0.5,0.5~1 mm),其中0%施用量为对照处理(CK).结果显示:添加不同用量和粒径的生物炭均延长了湿润锋达到土柱底部的时间,相同粒径条件下湿润锋运移深度和累积入渗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p<0.05),3%施用量时较小粒径(0.25~0.5 mm)的生物炭对水分入渗的抑制作用优于大粒径(0.5~1 mm),湿润锋运移深度随入渗时间的变化规律符合幂函数.生物炭可以改变土壤剖面含水率的分布趋势,增强紫色土的持水能力,整体增效为:5%>3%>1%>CK,0~0.25 mm>0.25~0.5 mm>0.5~1 mm>CK.入渗结束24 h时,施用生物炭处理下各土层土壤含水率均比CK高,其中土层10~30 cm中施炭处理的含水率明显增大(p<0.05),各处理土壤平均含水率较CK增加了6.48%~13.51%.Kostiakov模型对添加生物炭后紫色土的水分入渗过程的拟合程度优于Philip模型,R2>0.89.本研究揭示了施用生物炭后土壤水分入渗与再分布的变化规律,可为应用生物炭改良紫色土区土壤水分运动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关键词:
紫色土;生物炭;入渗;土壤水分再分布
作者姓名:
曾凤铃;邹玉霞;张卫华;运剑苇;张伟;邵清清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 400715;天津市中水科技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天津 300170;宁夏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重庆 401121
引用格式:
[1]曾凤铃;邹玉霞;张卫华;运剑苇;张伟;邵清清-.生物炭用量与粒径对紫色土水分入渗及再分布特征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12):136-144
A类:
土壤水分再分布
B类:
生物炭用量,紫色土,入渗过程,持水性能,一维土柱,土柱模拟,模拟试验,施用量,不同用量,湿润锋运移,累积入渗量,小粒径,大粒径,幂函数,土壤剖面,持水能力,土层,土壤含水率,中土,各处,Kostiakov,加生,拟合程度,Philip,后土,土壤水分入渗,土壤水分运动
AB值:
0.22558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