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MRI测量的学龄前儿童胼胝体体积变化特征
文献摘要:
目的 利用正常志愿者儿童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数据,探索正常学龄前儿童各年龄段、不同性别胼胝体(corpus callosum,CC)体积变化的特征.方法 于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重庆市公开招募2~6岁正常志愿者儿童,依据标准纳入89名儿童,其中男49例,女40例.于我科完成脑部MRI的3DT1序列薄层扫描和Gesell发育测试,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学龄前儿童的胼胝体体积参考范围进行统计描述;用FreeSurfer软件自动提取CC并等分为5个亚区,利用SPSS 22.0软件按性别及年龄对CC及其各个亚区体积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CC各亚区的体积与年龄相关性结果显示:胼胝体后部(posterior corpus callosum,PCC)(r=0.250)、胼胝体中后部(middle posterior corpus callosum,PMCC)(r=0.450)、胼胝体中部(middle corpus callosum,MCC)(r=0.344)、胼胝体前中部(anterior middle corpus callosum,AMCC)(r=0.257)及胼胝体总体积(total corpus callosum,TCC)(r=0.373)与年龄呈正相关性(P<0.05),而胼胝体前部(anterior corpus callosum,ACC)体积与年龄则未显示相关性(r=0.155,P=0.148).依据年龄、性别对比儿童CC各亚区体积差异结果显示:MCC的体积在各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CC、PMCC、AMCC、ACC及TCC的体积在部分年龄段、不同性别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C在2岁已经相对比较稳定,而胼胝体的其他4个亚区在2~6岁仍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发育.
文献关键词:
核磁共振;学龄前儿童;胼胝体
作者姓名:
张云;王龙伦;蔡金华;张柯;钦斌
作者机构:
400014重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放射科,国家儿童健康与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儿童发育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儿童营养与健康重庆市重点实验室;400016重庆,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数据研究院
引用格式:
[1]张云;王龙伦;蔡金华;张柯;钦斌-.MRI测量的学龄前儿童胼胝体体积变化特征)[J].陆军军医大学学报,2022(17):1770-1777
A类:
PMCC,AMCC
B类:
学龄前儿童,胼胝体,体积变化,magnetic,resonance,imaging,各年,corpus,callosum,招募,名儿,中男,脑部,3DT1,薄层,Gesell,不同年龄段,参考范围,统计描述,FreeSurfer,自动提取,亚区,年龄相关性,后部,posterior,PCC,middle,anterior,体总,total,TCC,前部,ACC,比较稳定
AB值:
0.22405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