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公路隧道结构服役性能快速移动感知技术
文献摘要:
采用模型试验、力学分析、系统集成等手段,研究了公路隧道结构表观和浅层病害快速检测、带病结构精确诊断技术.针对表观病害的数字图像检测方法,研制高强红外补光、纳秒级相机阵列同步控制装置,提出隧道受限空间纵向里程动态修正模型和病害特征AI识别算法,隧道内一次行车即可完成全断面病害检测,最高检测速度80 km/h、裂缝宽度识别精度0.1 mm、病害定位精度达厘米级.针对浅层病害快速非接触检测的难题,研究揭示带病结构的热传递效应和衬砌病害部位的温度场"冷-热斑"发生机制,提出了基于红外热成像的浅层剥离、钢筋锈蚀的非接触检测技术和检测时机,当隧道结构内外温差不低于5℃时检测效果较好;针对服役性能快速高效分析难题,提出了数字重构模型转换为数值仿真分析模型的方法和基于数字模型的一体化数值仿真技术,实现基于检测重构模型的力学快速分析.集成上述技术,研发了公路隧道全断面快速检测车与服役性能智能分析平台,为隧道结构快速检测、服役性能精确诊断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文献关键词:
公路隧道;结构服役性能;快速检测;精确诊断;装备研发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朱合华;刘学增
作者机构:
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200092;同济大学土木信息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200092;上海地下基础设施安全检测与养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009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朱合华;刘学增-.公路隧道结构服役性能快速移动感知技术)[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8):11-18
A类:
浅层病害
B类:
公路隧道,隧道结构,结构服役性能,快速移动,移动感知,感知技术,模型试验,系统集成,快速检测,带病,精确诊断,诊断技术,表观病害,数字图像,图像检测,外补,补光,纳秒级,相机阵列,同步控制,控制装置,受限空间,动态修正,修正模型,病害特征,识别算法,隧道内,全断面,病害检测,最高检,检测速度,裂缝宽度,识别精度,定位精度,厘米,非接触检测,热传递,传递效应,衬砌病害,热斑,发生机制,红外热成像,钢筋锈蚀,内外温差,检测效果,快速高效,高效分析,数字重构,重构模型,模型转换,数值仿真分析,数字模型,数值仿真技术,快速分析,检测车,智能分析,分析平台,装备研发
AB值:
0.41414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