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晋察冀边区的"三三制"村政权建设
文献摘要:
村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的基石.晋察冀边区经1938-1940年村政建设,广大乡村实现了由村长制到村民委员会制的过渡,大批抗日人士走上了村长的岗位.为推进全民族抗战和边区民主建政进程,1941年之后的晋察冀边区村选贯彻了"三三制"思想,在更加扩大的民主范围和统一战线的基础上进行村政建设.村级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建设,表明中国共产党人政权观日渐成熟.它适应了全民族总动员的抗日 斗争的客观需要,适应中国社会阶级构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国情,使各抗日阶级、阶层、党派代表进入基层抗日民主政权的领导,行使议政从政的权利,促进了乡村社会治理,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乡村民众的抗日救国积极性,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解放区和新中国成立后村政建设积累了经验,树立起了"模型".
文献关键词:
晋察冀边区;"三三制";村政建设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张同乐
作者机构:
河北师范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历史文化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2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同乐-.晋察冀边区的"三三制"村政权建设)[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92-103
A类:
村政建设
B类:
晋察冀边区,三三制,政权建设,主政,村长,村民委员会,委员会制,全民族抗战,民主建政,统一战线,村级,中国共产党人,观日,总动员,客观需要,社会阶级,两头,党派,议政,乡村社会治理,抗日救国,夺取,抗日战争,解放区
AB值:
0.27485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