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论刘醒龙《天行者》中三重话语形态的建构及融合
文献摘要:
刘醒龙的《天行者》展现了20世纪90年代为乡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一生的民办教师为转正而经历的曲折辛酸的历程,作品的宏大视野表现的是政治形态话语,主体部分是以支撑近半个世纪中国山区基础教育的民办教师为代表的底层知识分子话语,生活状态和艺术场景层面体现的却是民间生态话语.作者将乡村文化传统转化为知识分子之间充满人情味的现实形态,又在政治话语中贯穿着各种民间文化元素.这种三重话语共存,多元文化并置的审美效果,隐含着三种文化呈融合发展的态势.本文将从庙堂、广场、民间三重话语形态的建构切入,分析其体系的构建策略,并以此为背景探索大山深处乡村教师们人性的充分张扬.
文献关键词:
《天行者》;三重话语;多元文化;人性张扬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陈若千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若千-.论刘醒龙《天行者》中三重话语形态的建构及融合)[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5):108-112
A类:
人性张扬
B类:
刘醒龙,天行者,三重话语,话语形态,代为,乡村教育,默默,民办教师,转正,辛酸,宏大,大视野,政治形态,半个世纪,基础教育,知识分子,生活状态,艺术场,生态话语,乡村文化,文化传统,传统转化,人情味,政治话语,穿着,民间文化元素,多元文化,并置,审美效果,庙堂,广场,构建策略,大山深处,乡村教师,分张
AB值:
0.38335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