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Ⅰ:方法与评估
文献摘要: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基于约束变分客观分析法构建的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并将模型首次应用于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该模型可融合不同时空分辨率的多来源数据,通过利用地面降水和地面、大气顶部的热通量等大气上下边界的观测资料来约束调整探空观测变量,从而尽可能保证气柱内的质量、热量、水汽和动量收支平衡.对模型及其产生的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那曲试验区2014年8月期间的大气分析数据集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模型生成的常规状态量很好地保留了观测特征,模型生成的重要大尺度衍生量(如,垂直速度、散度、温度/水汽平流、视热源、视水汽汇等)可以较好地反映试验期内大气柱的动力、热力和水汽结构特征,有利于对大气降水过程的分析研究.分析发现,350~400 hPa高度层是该时期那曲试验区的动力、热量和水汽的重要变化中心.从各种观测资料对模型生成的分析场的影响来看,探空观测对高空风场的影响最大,但这种影响的幅度在1 m/s以内;降水和上下边界通量观测主要影响大尺度衍生量,如垂直速度,其中降水主要影响降水时期的上升运动,通量观测主要影响弱/无降水时期的下沉运动.总体而言,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具备较好的稳定性和合理性.
文献关键词: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约束变分分析;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多来源观测;评估
作者姓名:
王东海;姜晓玲;张春燕;庞紫豪;梁钊明;张明华
作者机构:
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热带海洋系统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 (珠海), 珠海51908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北京100081;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北京100081;纽约州立大学, 纽约1179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东海;姜晓玲;张春燕;庞紫豪;梁钊明;张明华-.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及其在青藏高原的应用Ⅰ:方法与评估)[J].大气科学,2022(03):621-644
A类:
物理协调大气变分客观分析模型,青藏高原那曲试验区,那曲试验区,视水汽汇,约束变分分析,多来源观测
B类:
首次应用,时空分辨率,地面降水,气顶,热通量,下边,观测资料,探空观测,观测变量,收支平衡,第三次,原大,大气科学,科学试验,气分,评估分析,模型生成,状态量,大尺度,垂直速度,散度,平流,视热源,试验期,大气降水,降水过程,hPa,高度层,分析场,高空风,风场,通量观测,上升运动,总体而言
AB值:
0.25996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