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被拐儿童记忆地图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寻亲成功案例的实证
文献摘要:
拐卖儿童犯罪屡禁不止,备受社会和学界关注.地理学视角下的已有研究多注重宏观区域定量分析,缺少基于寻亲成功案例聚焦被拐儿童的微观定性分析,尤其对被拐儿童记忆空间与记忆地图的探究不足.文章基于从"宝贝回家"公益平台提取的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文本分析、认知地图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探索寻亲成功的被拐儿童记忆地图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被拐儿童记忆内容由地方性知识、家庭性知识和个体性知识3部分构成.其中,地方性知识包括儿童家乡的自然物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要素;家庭性知识包括儿童原生家庭成员信息、亲缘关系等要素;个体性知识包括儿童自身体貌特征、失踪时穿着等要素.2)被拐儿童记忆空间形成于其日常活动空间,是地理空间与人文情感的结合;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和时代变迁,儿童记忆空间要素产生变化,形成不同阶段不同时代的独特个体记忆,儿童生活环境的变化易塑造混合复杂的记忆空间.3)被拐儿童记忆地图根据其记忆内容及记忆要素类型分为多要素混合式记忆地图(依托多种感官、多要素定位家乡区域)、空间化布局式记忆地图(即手绘完整地图,具有空间性和尺度性)、单要素主导式记忆地图(即以地标和地名为关键要素)3种模式.4)儿童对其日常活动中频繁接触的场所会留下较为深刻印象,家乡环境中独特形状的道路、水域更易使儿童产生记忆,成为寻亲过程中的重要促进因素;地名、方言、习俗组合与地名、地标组合成为寻亲成功的关键要素组合.
文献关键词:
被拐儿童;记忆空间;记忆地图;寻亲成功;拐卖儿童犯罪
作者姓名:
王娟;李钢;于悦;赵美风;冯忱熹;陈诺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27;西北大学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西安710127;天津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天津30038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娟;李钢;于悦;赵美风;冯忱熹;陈诺-.被拐儿童记忆地图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寻亲成功案例的实证)[J].热带地理,2022(09):1559-1570
A类:
记忆地图
B类:
被拐儿童,寻亲成功,成功案例,拐卖儿童犯罪,屡禁不止,地理学,记忆空间,宝贝,回家,公益平台,认知地图,地图分析,地方性知识,个体性,自然物,物理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环境要素,原生家庭,家庭成员,亲缘关系,体貌特征,失踪,穿着,日常活动空间,地理空间,人文情感,童年,时代变迁,空间要素,同时代,个体记忆,儿童生活,生活环境,记忆要素,多要素,空间化,手绘,整地,有空,空间性,地标,地名,中频,深刻印象,水域,促进因素,方言,习俗,组合成,要素组合
AB值:
0.29861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