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典型拐入地河北省拐卖犯罪的多维特征与形成机制——聚焦犯罪人的实证分析
文献摘要:
基于中国裁判文书网和线上访谈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空间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聚焦拐卖犯罪人,解析河北省拐卖犯罪的多维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拐卖犯罪人男性多于女性,犯案年龄以30~45岁为最;犯罪人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小学和初中学历占比过半;拐卖妇女、儿童的作案人占总犯罪人的79.8%;67.5%的犯罪人受到监禁矫正,获刑10年以上的仅占7.2%.2)河北省拐卖犯罪发生时间的年际变化呈"倒勺状",分为增长期、波动期和减少期3个时期;案件审理时间则表现为"单峰型",峰值出现在2014年.3)拐卖犯罪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两热一冷"的空间格局,集中分布在冀南地区和滇桂交界;受害人分布更加集中,被拐儿童集中在冀南地区,被拐妇女则集中在冀北地区;河北省已形成邯郸市与"衡水—邢台—石家庄"内流、"冀南—鲁西"拐出、"川滇桂黔—冀南"国内拐入与"朝鲜—冀北"跨国拐入等主要犯罪路径.4)河北省拐卖犯罪的发生受地理区位、经济发展、传统观念、教育水平、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由于河北省内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南北不同地区拐卖犯罪的形成也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地理区位下差异化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在推拉相互作用下,形成河北省模式化的拐卖犯罪路径与独特拐卖犯罪地域网络.
文献关键词:
拐卖犯罪;拐入地;犯罪人;犯罪路径;犯罪地域网络;河北省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徐嘉辉;李钢;徐锋;周俊俊;洪丹丹;黄雨珊
作者机构:
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西安710127;西北大学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西安71012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徐嘉辉;李钢;徐锋;周俊俊;洪丹丹;黄雨珊-.典型拐入地河北省拐卖犯罪的多维特征与形成机制——聚焦犯罪人的实证分析)[J].热带地理,2022(09):1513-1522
A类:
拐入地,犯罪路径,犯罪地域网络
B类:
拐卖犯罪,多维特征,犯罪人,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访,数理统计,空间分析,犯案,受教育水平,比过,过半,拐卖妇女,作案人,监禁,发生时间,年际变化,增长期,审理,单峰,空间格局,冀南地区,受害人,被拐儿童,冀北地区,邯郸市,衡水,邢台,石家庄,内流,鲁西,拐出,朝鲜,要犯,地理区位,传统观念,政策制度,推拉,模式化
AB值:
0.23208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