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不同负荷下餐厨垃圾与水稻秸秆共消化厌氧产氢研究
文献摘要:
进料负荷对餐厨垃圾与水稻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氢过程有重要影响.以进料负荷为影响因子,设置温度均为55℃的餐厨垃圾与水稻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氢实验,其中进料负荷(以VS计)分别设置为(A)5kg?m-3?d-1、(B)10kg?m-3?d-1、(C)15kg?m-3?d-1,分析厌氧产氢过程中产气量、产氢速率、pH、VFAs、氨氮、SCOD等参数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B组发酵底物产气量最大,为8664mL,产氢速率也最大,为748.3mL?h-1,反应过程中pH始终维持在5.5±0.1内,是厌氧产氢的最佳范围.实验结束时,各组VFAs、氨氮浓度分别为7292.46、8248.35、8558.24mg?L-1和544.48、754.31、1458.33mg?L-1.同时各组SCOD浓度变化趋势相似.在研究范围的最佳进料负荷下,进行回流比分别为10%、30%、50%的实验,结果显示30%回流比的产氢量最大,为56039mL,同时运行过程中系统稳定性较好.综上所述,进料负荷为10kg?m-3?d-1,30%回流比的餐厨垃圾与水稻秸秆混合厌氧发酵产氢时,微生物活性较好,能够产生更多的氢气.这一结果可为餐厨垃圾资源化提供参考依据.
文献关键词:
餐厨垃圾;水稻秸秆;进料负荷;厌氧发酵;产氢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胡甜甜;李兵;李哲璇;石志华;董志颖
作者机构:
宁波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浙江宁波 31521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胡甜甜;李兵;李哲璇;石志华;董志颖-.不同负荷下餐厨垃圾与水稻秸秆共消化厌氧产氢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22(04):73-79
A类:
8664mL,56039mL
B类:
不同负荷,餐厨垃圾,水稻秸秆,共消化,进料负荷,混合厌氧发酵,VS,10kg,15kg,产气量,产氢速率,VFAs,氨氮,SCOD,发酵底物,3mL,反应过程,氮浓度,24mg,33mg,浓度变化,研究范围,回流比,产氢量,时运,系统稳定性,综上所述,微生物活性,氢气,垃圾资源化
AB值:
0.2577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