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显微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显微手术方式及选择指征,比较标准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CEA)与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E-CEA)的围手术期风险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进行单侧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为症状性重度颈动脉狭窄者,根据斑块主体的位置及颈内动脉形态选择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方式,并据此将患者分为C-CEA组与E-CEA组。采用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颈动脉阻断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的再狭窄及新发脑卒中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21例患者,其中C-CEA组115例,E-CEA组106例。颈内动脉阻断时间C-CEA组为27.8(23.6,37.2)min,E-CEA组为为26.5(22.8,35.1)min,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所有患者中发生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者5例(2.26%,5/221),其中C-CEA组2例(1.74%,2/115),E-CEA组3例(2.86%,3/106);随访期间C-CEA组发现颈内动脉再狭窄者2例(1.74%,2/115),E-CEA组发现颈内动脉再狭窄者1例(0.94%,1/106);2组均无手术侧新发脑梗死;2组颈内动脉阻断时间、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发生率、颈内动脉再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E-CEA组围手术期短暂性颅神经损伤发生率高于C-CEA组[8.49%(9/106)vs 1.74%(2/1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4)。结论:根据斑块位置及颈内动脉形态选择使用C-CEA或E-CEA是一种可行的治疗策略;尽管围手术期E-CEA组具有较高的短暂性颅神经损伤发生率,但在远期恢复和疗效方面,C-CEA和E-CEA对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可以取得等效的治疗效果。
文献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标准式;翻转式;显微手术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丰育功;郭品;张洪亮;成磊;朱蒙;崔振文;王君涛;刘学军;李环廷;栗世方
作者机构:
266003 山东青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66003 山东青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266003 山东青岛,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丰育功;郭品;张洪亮;成磊;朱蒙;崔振文;王君涛;刘学军;李环廷;栗世方-.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显微手术方式选择与疗效分析)[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22(06):379-384
A类:
B类:
症状性,显微手术,手术方式,方式选择,疗效分析,指征,标准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翻转式,远期疗效,青岛大学,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重度颈动脉狭窄,斑块,颈内动脉,动脉形态,秩和检验,阻断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脑卒中,死亡病例,严重并发症,无手,新发脑梗死,并发症发生率,再狭窄率,短暂性,颅神经损伤,治疗策略
AB值:
0.15955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