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从拟真到致幻——"一镜到底"的美学探索
文献摘要:
自巴赞提出长镜头理论以来,长镜头一直作为纪实类电影手法而被广为认知与应用.由此诞生的"一镜到底"电影,以更为极致的完整镜头逼近现实知觉,展现与人视觉感知相一致的连续时空.其从拟真出发对制作工艺和艺术形态的极致追求,呈现出了独特的沉浸性、游离性与绵延性特征.由于电影语言的形象符号是一种凭借本能对现实物象进行视觉读解的语义系统.长镜头下的物象作为主观的符号能够呈现丰富的下意识、非理性的内涵,这在长镜头与诗电影、运动镜头与超现实穿越以及梦境营造等方面表现得尤其突出.随着数字技术的成熟,"一镜到底"在商业电影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数字技术下的共情,使得虚拟现实与物质现实的界限越发模糊,在虚拟的造梦幻觉中呈现更深层的物我两忘的沉浸效果,这从"凝视"与自我投射、物质与精神的相融、"一镜到底"与游戏化电影等视角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解读.从长镜头美学的发展历程来看,"一镜到底"的长镜头美学,诞生于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壮大发展于数字影像时代,前人所应用过的长镜头美学语境,逐步呈现出从拟真向致幻的嬗变,诠释着沉浸式影像的美学原理.
文献关键词:
一镜到底;纪实;巴赞;梦境;超现实;德勒兹;游戏化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曹桐;曹红军
作者机构: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曹桐;曹红军-.从拟真到致幻——"一镜到底"的美学探索)[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137-148
A类:
B类:
拟真,一镜到底,美学探索,巴赞,长镜头,纪实,广为,极致,逼近,知觉,视觉感知,相一致,制作工艺,艺术形态,沉浸性,绵延,延性,电影语言,本能,物象,读解,语义系统,下意识,非理性,诗电影,运动镜头,超现实,越以,梦境,商业电影,共情,物质现实,梦幻,幻觉,物我两忘,凝视,投射,游戏化,好莱坞,电影工业,数字影像时代,所应,美学原理,德勒兹
AB值:
0.41653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