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非遗主体视角下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地方性话语环境建构研究
文献摘要:
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被不同的主体表述并利用.该文以"传统技艺类非遗铜乐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量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以河南省许昌市欧营村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受访者的访谈文本编码分析,构建地方性传统技艺类非遗话语环境体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不同样本特征的非遗主体对非遗文化感知的差异特征.研究发现:1)话语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不同样本特征的居民,如性别、职业、学历和收入等,对非遗文化的感知与态度差异性较大;2)话语环境的"支撑条件"有利于筑牢遗产归属,为主体的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支持,包括居民自身对非遗的认知、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和地方认同.3)话语环境的"结果"主要从非遗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等探讨发展前景,结合支撑条件发现阻碍因素集中于年轻群体意愿、保护意识、技术操作、商业化与创新以及非遗产品或文化宣传等方面.至此提出通过发展旅游促进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建立身份认同并解决技术问题、品牌文化推出创新和现代营销媒体多渠道开展宣传等有效的建构路径.
文献关键词:
非遗主体;传统技艺类非遗;扎根理论;欧营村;话语环境建构
作者姓名:
李亚娟;欧阳辰星;王成琪;张希月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武汉430079;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武汉430079;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北京102617
引用格式:
[1]李亚娟;欧阳辰星;王成琪;张希月-.非遗主体视角下传统技艺类文化遗产地方性话语环境建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1):105-115,139
A类:
话语环境建构,欧营村
B类:
非遗主体,主体视角,下传,文化遗产地,地方性,建构研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类非遗,乐器,许昌市,扎根理论,受访者,文本编码,编码分析,建地,环境体系,样本特征,非遗文化,文化感知,差异特征,构建过程,非遗保护,保护和传承,传承工作,保护与传承,工作态度,地方认同,文化技艺,流失原因,发展影响,阻碍因素,年轻群体,保护意识,技术操作,非遗产品,文化宣传,至此,发展旅游,劳动力回流,学习平台,立身,身份认同,品牌文化,现代营销,多渠道,建构路径
AB值:
0.33685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