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中药药性中"苦味"形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
文献摘要:
"苦"是一种常见的味觉感受,也是中药药性的主要特征;"苦味"作为中药药性"五味"之一,是对中药药物功效和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苦药"能泻、能燥、能坚",具有"泄火、降气、燥湿和坚阴"等作用;苦味中药占比较高,传统中药理论认为苦味成分就是苦味中药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主要包括生物碱、苷类和苦味质等;感受苦味的受体分子分布在味蕾、肠道和呼吸道等组织器官中.本文综述苦味中药的活性物质成分、苦味分级、苦味产生的机制、苦味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和苦味的生物学意义等,期望它能对中药药性的研究和苦味中药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文献关键词:
苦味;中药药性;苦味受体;苦药功能;苦的生物意义
作者姓名:
吕佳桦;朱婵;唐宗湘
作者机构:
南京中医药大学 医学院·整合医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23
引用格式:
[1]吕佳桦;朱婵;唐宗湘-.中药药性中"苦味"形成机制及生物学意义)[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5):324-331
A类:
苦味质,苦药功能,苦的生物意义
B类:
中药药性,生物学意义,味觉,五味,泄火,降气,燥湿,苦味中药,药占比,传统中药,活性成分,生物碱,苷类,受苦,味蕾,组织器官,活性物质,物质成分,苦味受体
AB值:
0.27448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