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四川盆地泸州区块构造变形特征及形成过程
文献摘要:
通过对四川盆地泸州区块进行详细三维地震解释以及对五峰组-龙马溪组底界地震构造解析,探讨其构造形成演化过程,为研究页岩气构造保存条件奠定基础.泸州区块以中寒武统膏岩层为主滑脱层,可分为两个构造层,下构造层变形微弱,上构造层向斜宽缓、背斜紧闭,为典型的隔挡式褶皱样式,断层多发育于背斜核部和翼部,形成典型的对冲和背冲构造.燕山期以来,该区块至少经历了两期三幕构造变形,早期(D1)受近N-S向构造挤压,形成了近E-W向构造,具有北强南弱特点,可能与晚白垩世米仓山隆起向南上冲推覆有关;晚期在东、西两侧分别受到近E-W向和NW向的构造挤压,形成了东部以NNE向构造为主和西部以NE向构造为主,可能与始新世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和青藏高原向东扩展有关.由于两个组系构造联合过程中,受南川-遵义断裂和华蓥山断裂控制,导致更靠近华蓥山断层的泸州区块内NE向构造形成可能略早(D21),由东向西递进的NNE向构造(D22)切割了NE向构造或被其限制.
文献关键词:
页岩气;滑脱层;构造变形;变形过程;五峰组-龙马溪组;川南低陡构造带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罗超;李金玺;李智武;张洞君;佟恺林;戴赟;胡曦;刘傲东;叶玥豪;钟可塑;杨雨然;何一凡;李怡;黄瑞广;公子龙
作者机构: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页岩气研究院,成都 610051;页岩气评价与开采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51;地球勘探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成都 610059;四川页岩气勘探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成都 61005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罗超;李金玺;李智武;张洞君;佟恺林;戴赟;胡曦;刘傲东;叶玥豪;钟可塑;杨雨然;何一凡;李怡;黄瑞广;公子龙-.四川盆地泸州区块构造变形特征及形成过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6):665-673
A类:
川南低陡构造带
B类:
四川盆地,泸州区块,构造变形特征,三维地震,地震解释,五峰组,龙马溪组,地震构造,构造解析,造形,形成演化过程,页岩气,保存条件,中寒武统,岩层,滑脱层,构造层,微弱,向斜,宽缓,背斜,紧闭,褶皱,样式,对冲,燕山期,两期,三幕,D1,构造挤压,晚白垩世,米仓山,隆起,NW,NNE,始新世,世太平,太平洋,洋板块,俯冲,青藏高原,向东,南川,遵义,华蓥山断裂,D21,由东向西,西递,D22,变形过程
AB值:
0.401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