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栽培模式对洞庭湖区夏玉米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文献摘要:
以宜机收玉米品种郑单958(V1)、湘农玉27号(V2)为材料,于2019—2020年在湖南桃源县开展大田试验,在低、中、高3个密度(60000、75000、90000株/hm2)与低、中、高3个施氮水平(150、225、300 kg/hm2)条件下,比较研究了高密高氮化控(T1)、高密中氮化控(T2)、高密低氮化控(T3)、中密高氮化控(T4)、中密中氮化控(T5)、中密低氮化控(T6)、低密高氮无化控模式即农民模式(CK)7种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形成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对夏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V1品种2年间T1、T2模式的产量均较高,两者差异不显著;V2品种2019年T2模式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020年T1和T2的产量较高;玉米群体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与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与种植密度增大而提高;玉米氮素吸收效率与氮肥效率随施氮量增大而降低,随种植密度增大而提高,中氮条件有利于氮收获指数的提高.综合来看,高密中氮化控模式(种植密度90000株/hm2、施氮量225 kg/hm2、拔节初期化学调控)能在保证大幅增产的同时,获得较大的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可在洞庭湖区夏玉米生产上推广应用.
文献关键词:
夏玉米;栽培模式;产量构成;氮素利用;洞庭湖区
作者姓名:
罗薇;周迎鑫;张雄;吴思;陶明德;陈平平;罗红兵;周文新;易镇邪
作者机构: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引用格式:
[1]罗薇;周迎鑫;张雄;吴思;陶明德;陈平平;罗红兵;周文新;易镇邪-.栽培模式对洞庭湖区夏玉米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2):132-138
A类:
B类:
栽培模式,洞庭湖区,夏玉米,玉米产量,产量形成,氮素利用,宜机收,玉米品种,V1,V2,湖南桃源,桃源县,大田试验,hm2,施氮水平,氮化,低氮,T4,T5,T6,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施氮量,种植密度,吸收效率,氮肥效率,氮收获指数,拔节,化学调控,氮素吸收与利用,玉米生产,产量构成
AB值:
0.29011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