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个人信息权绝对权属性的规范依据与法理证成——从微信读书案切入
文献摘要:
我国《民法典》人格权编规定了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内容,但并未使用"个人信息权"的措辞,个人信息保护应为法益保护还是权利保护依然存疑,导致法律解释的不确定性.在微信读书案中,法院采纳了法益保护的观点,在对个人信息的理解中呈现出不少逻辑漏洞与法理缺陷,说明对个人信息保护应为法益保护还是权利保护的澄清实有必要.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相关内容及《民法典》人格权编的体系结构,权利保护说在法律规范层面具有明确依据,而法理层面的论证也将进一步确认个人信息权的绝对权属性:通过可识别性能够划定个人信息的基本范畴,使得权利客体相对确定、权利边界相对清晰;在私密信息归入隐私权范畴享有绝对权保护的前提下,非私密信息无法获得绝对权保护在法律依据和体系协调两方面都不能成立,个人信息的权利内容也体现为对个人信息有限的自主自决;个人信息权的支配控制权能指向的并非对个人信息的圆满支配与全面控制,而是对特定类型个人信息使用行为的控制.
文献关键词:
个人信息;个人信息权;绝对权;《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曹博
作者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曹博-.个人信息权绝对权属性的规范依据与法理证成——从微信读书案切入)[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7):16-28
A类:
微信读书案,权利保护说
B类:
个人信息权,绝对权,权属,规范依据,法理证成,民法典,人格权编,措辞,法益保护,存疑,法律解释,法院,采纳,逻辑漏洞,澄清,个人信息保护法,体系结构,法律规范,可识别性,划定,基本范畴,权利客体,权利边界,私密信息,归入,隐私权,法律依据,体系协调,自决,控制权,权能,圆满,信息使用,使用行为
AB值:
0.25338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