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子夏"乐教"与《大司乐》的由来
文献摘要:
在儒学教育中,"乐教"的传承最不明晰,《乐经》之有无一直是学术争论的焦点.战国初年,孔子弟子子夏在魏国从事儒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儒学人才.魏文侯作为子夏弟子,不仅服膺儒学,向子夏请教"乐"学问题,而且撰写《孝经传》宣传儒学思想,在其国内推行儒学教育.他的乐工窦公保存有《大司乐》文本,应该和当时魏国所推行的礼乐教化有关.因此,《大司乐》应该是儒学"乐教"文献,而《乐记》则极有可能是子夏、窦公等人对《大司乐》的具体解说.事实证明,子夏在魏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和实践.通过现存文献的综合分析可以推断,《大司乐》是孔子晚年确定的儒学"乐教"教材,涵盖了儒学"乐教"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孔子逝后,子夏将其带到魏国加以传播,魏国乐工窦公保管了这份文献并由其后人献给了汉文帝.《大司乐》后来被整合进《周礼》中,长期作为儒家"礼学"文献,掩盖了它实际上是古《乐经》的事实.
文献关键词:
子夏;乐教;《大司乐》;《乐经》
作者姓名:
王齐洲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
引用格式:
[1]王齐洲-.子夏"乐教"与《大司乐》的由来)[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6):1-14
A类:
B类:
子夏,由来,儒学教育,学术争论,战国,初年,孔子,子弟,弟子,子子,魏国,魏文侯,服膺,请教,孝经,经传,儒学思想,乐工,存有,礼乐教化,该是,乐记,解说,事实证明,继承和发展,晚年,带到,国乐,保管,这份,献给,汉文帝,周礼,礼学,掩盖
AB值:
0.409033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