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儒学的乡村渗透:以宋至清山西乡村文庙为中心
文献摘要:
作为儒学的象征,县级以上文庙历来是学者关注的焦点,而乡村文庙很少受到关注.宋至清山西乡村社会创建有大量文庙,这与"有学必有庙"的传统、政府的崇文重教、禁毁三教堂、程子乡校等因素密切相关.乡村文庙最初选择在大村巨镇创建,明清以后常有和乡间祠庙杂居的现象.其选址渐趋多元,且受堪舆学之影响.地方官员在创修过程中多扮演倡导鼓励的角色,而富家大族是实际的主导者.普通乡民不乏热心创修乡村文庙之举,更有甚者出现合村乡民共同参与的迹象,然其如若自发创修,往往举步维艰.在历史变迁中,乡村文庙除自然衰颓残毁外,也有因民间神祠挤占而衰亡,或被乡村书院而取代,此外还遭遇到文昌、魁(奎)星庙宇的强力挑战,整体上呈现出衰落之势.山西乡村文庙的历史变迁表明:儒学外在形式的乡村渗透虽是有选择性的,且在不断地在地化与简约化,但亦难逃衰落的命运.
文献关键词:
文庙;乡村文庙;儒学传播
作者姓名:
郝平;魏春羊
作者机构:
山西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山西 太原030006
引用格式:
[1]郝平;魏春羊-.儒学的乡村渗透:以宋至清山西乡村文庙为中心)[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04):55-66
A类:
乡村文庙
B类:
宋至清,西乡,乡村社会,大量文,崇文重教,禁毁,三教,教堂,程子,乡校,初选,大村,乡间,祠庙,杂居,堪舆学,地方官员,富家,大族,主导者,乡民,不乏,热心,之举,更有甚者,迹象,如若,举步维艰,历史变迁,衰颓,神祠,挤占,衰亡,乡村书院,文昌,庙宇,衰落,外在形式,虽是,在地化,简约化,难逃,儒学传播
AB值:
0.43269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