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役于物"到"假于物":算法焦虑背景下短视频用户"再驯化"实践研究
文献摘要:
进入智能传播时代,由短视频及其背后的个性化算法推荐技术"野蛮生长"带来的"算法焦虑"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从驯化理论框架出发,运用深度访谈法考察了抖音用户"再驯化"实践的四个阶段,以进一步思考数字媒介语境中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首先是"再挪用"阶段,用户开始反思抖音App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扮演的"破坏性"角色,进而改变自己的原初使用模式;其次是"再客体化"阶段,通过"不可见的空间折叠"和"位移的空间分野"战术旨在削弱抖音App对于自身的"打扰属性";然后是"再整合"阶段,通过重新审视、考量抖音App对于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将刷抖音调整为日常生活优先级排序中相对靠后的事务,个人旨趣与社交需求之间的动态协商共同促成了时间秩序的重组与安排;最后经过"再转化"阶段,用户将抖音App转换成为专门从事特定活动的"场所"或实现某种意义价值的工具.最终,用户通过将抖音App再驯化为符合自身需要、赋能于己的形式,为其创造"本来意图"之外的意义,赋予其"另类"的价值功能.相比较于初始驯化,"再驯化"实践更加凸显出用户在面对强大的技术"异化"力量时表现出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将技术"为我所用",最终实现从"役于物"到"假于物"的转变.
文献关键词:
新媒体;算法焦虑;再驯化;抖音;短视频;人—技关系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蒋晓丽;钟棣冰
作者机构: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四川成都61020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蒋晓丽;钟棣冰-."役于物"到"假于物":算法焦虑背景下短视频用户"再驯化"实践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2(12):144-152
A类:
B类:
算法焦虑,再驯化,智能传播时代,个性化算法,算法推荐技术,野蛮,驯化理论,深度访谈法,法考,抖音用户,数字媒介,媒介语境,人与技术,先是,挪用,App,破坏性,原初,使用模式,客体化,不可见,空间折叠,分野,战术,打扰,音调,优先级排序,旨趣,社交需求,转换成,专门从事,某种意义,意义价值,来意,另类,价值功能,凸显出,为我所用
AB值:
0.3965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