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交通可达性与空气污染:效应识别与机制检验
文献摘要:
中国雾霾污染呈现出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治理难度大的特点,其发生原因及治理路径是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雾霾的产生会受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而近年来中国以高速铁路建设为代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城市间交通可达性的快速提升,有文献开始讨论高铁建设及交通可达性提升对经济产出、产业结构等经济发展的影响,但限于数据的可得性,未见文献讨论高铁及城市间交通可达性对雾霾污染的影响.研究将交通可达性纳入环境经济学的分析框架,首先从要素配置效应、产业升级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三个方面提出交通可达性影响雾霾污染的理论假说,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框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计算城市间的公路、普通铁路及高速铁路出行的最短交通时间作为交通可达性的量化方法,利用中国大陆283个地级城市MODIS及MISR中PM2.5浓度的栅格数据,对城市间的交通可达性及城市雾霾污染指标进行空间相关关系检验,检验交通可达性对雾霾污染的影响,讨论模型的内生性及异质性,并进一步分析交通可达性对雾霾污染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城市间的雾霾污染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与雾霾污染间存在倒"U"型关系,证实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经验结论也证实交通可达性会显著降低城市雾霾污染,这一结论在中东部城市更为显著;以滞后一期的城市高等学校数量为工具变量,发现上述结论仍然稳健;交通可达性对雾霾的影响中,在短期内可能会有降低或增长雾霾污染的异质性影响,但是从长期看,交通可达性提升有助于降低城市经济间的交通成本和摩擦力,促进经济增长和效率提升,进而降低雾霾污染;交通可达性提升对城市雾霾污染的影响主要通过要素配置效应、产业升级及集聚效应来体现,具体而言,交通可达性提升会通过要素配置效应降低城市雾霾污染,会通过产业升级及集聚效应增加城市雾霾污染.研究认为在处理雾霾污染的过程中,有效的措施包括:通过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降低要素、技术、产品、产业等在城市间的流动成本,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品市场共享;针对雾霾污染的空间相关性,构建雾霾防治的城市间联动机制.
文献关键词:
交通可达性;PM2. 5;高等学校数量;库兹涅茨曲线;SARAR模型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振华;孙学涛;景再方
作者机构:
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866;山东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山东济南 25000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振华;孙学涛;景再方-.交通可达性与空气污染:效应识别与机制检验)[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4):13-27
A类:
B类:
交通可达性,空气污染,效应识别,机制检验,雾霾污染,发生频率,影响范围,发生原因,治理路径,社会经济活动,高速铁路,铁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铁建设,经济产出,可得性,环境经济学,要素配置,配置效应,产业集聚,集聚效应,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框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量化方法,中国大陆,地级城市,MODIS,MISR,PM2,栅格数据,城市雾霾,污染指标,行空,空间相关关系,内生性,空间溢出效应,实交,中东部,东部城市,高等学校数量,工具变量,在短期内,异质性影响,城市经济,摩擦力,来体,过产,流动成本,资源优化配置,产品市场,空间相关性,联动机制,SARAR
AB值:
0.24050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