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绿肥稻秆协同还田下氮肥减量的增产和培肥短期效应
文献摘要:
稻田绿肥秸秆协同还田是稻田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本文基于2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绿肥稻秆协同还田下氮肥减量对水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试验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进行,设置5个处理:(1)冬闲+水稻秸秆不还田+不施肥(CK);(2)冬闲+水稻秸秆不还田+常规施氮(NPK);(3)冬种紫云英+水稻秸秆还田+常规施氮(GRN1);(4)冬种紫云英+水稻秸秆还田+减氮20%(GRN2);(5)冬种紫云英+水稻秸秆还田+减氮30%(GRN3).结果表明:水稻产量方面,年际间差异较大,2019年度GRN1处理'荃香优1521'产量最高为10,047 kg hm–2,显著高于NPK处理,增幅为6.7%;其次为GRN2和GRN3,但与NPK差异不显著;2020年度GRN2和GRN3处理'黄华占'产量较NPK处理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6.6%和5.8%.绿肥稻秆协同还田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较CK和NPK增幅分别为67.9%~83.0%和2.8%~6.7%.土壤养分方面,紫云英稻秆协同还田提高了耕层0~20 cm土壤有机碳和速效磷,GRN2处理较NPK处理分别提高了6.8%~13.2%和9.9%~12.6%.相关分析表明,水稻株高、单株鲜重、根茬鲜重、每穗实粒数及千粒重与水稻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NPK相比,2年GRN2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有效穗13.0%~29.3%,每穗实粒数4.5%~14.3%;GRN2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水稻株高10.4%,单株鲜重23.6%,根茬鲜重30.0%.紫云英-水稻轮作条件下,绿肥稻秆协同还田同时氮肥减量20%,提高了水稻产量性状及农艺性状,增强了土壤汇碳功能,增加了土壤养分,从而有利于维持水稻稳产高产,是适宜汉中地区的水稻绿色种植模式.
文献关键词:
紫云英-水稻轮作;秸秆还田;水稻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土壤养分
作者姓名:
王吕;崔月贞;吴玉红;郝兴顺;张春辉;王俊义;刘怡欣;李小刚;秦宇航
作者机构:
汉中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陕西汉中 723000;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 云南昆明 650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吕;崔月贞;吴玉红;郝兴顺;张春辉;王俊义;刘怡欣;李小刚;秦宇航-.绿肥稻秆协同还田下氮肥减量的增产和培肥短期效应)[J].作物学报,2022(04):952-961
A类:
GRN1,GRN2,GRN3
B类:
绿肥,稻秆,氮肥减量,肥短,短期效应,稻田,培肥地力,田间试验研究,水稻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土壤养分含量,汉中市,汉台区,冬闲,不施肥,施氮,NPK,冬种,紫云英,水稻秸秆还田,减氮,年际,hm,耕层,土壤有机碳,速效磷,稻株,株高,单株,鲜重,实粒数,千粒重,有效穗,轮作,产量性状,农艺性状,持水,稳产高产,汉中地区,绿色种植,种植模式,产量构成因素
AB值:
0.20766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