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 研究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稳态的调节作用及对内毒素、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治疗组脱落2例,剔除2例,完成32例;对照组脱落2例,剔除1例,完成33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保肝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加服解毒化瘀通腑颗粒,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疗程为4周.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两组粪便菌群进行基因测序,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Alb)、内毒素(ET)、TNFα、IL-6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CD8+)的变化.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时,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299,P=0.022).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均降低,Alb水平升高(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Bil水平降低更显著(Z=-2.165,P=0.030).两组患者治疗后CD3+T、CD4+T、CD4+/CD8+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显著(Z值分别为-2.146、-2.940、3.157,P值分别为0.032、0.003、0.002).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TNFα、IL-6与ET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2.139、-1.982、-2.062,P值分别为0.032、0.048、0.043).两组治疗后OTU数量均较前上升.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在门水平上,观察组治疗后厚壁菌门丰度的上升和拟杆菌门丰度的下降较治疗前更显著(Z值分别为-3.181、-2.215,P值分别为0.001、0.027);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厚壁菌门、蓝细菌门丰度的升高和拟杆菌门、梭菌门、ε-变形菌门的降低更明显(P值均<0.05);在属水平上,观察组双歧杆菌属较治疗前升高更明显(Z=-2.045,P=0.041).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观察组Chao1、Ace指数较治疗前升高更加显著(t值分别为-4.263、-3.328,P值分别为0.001、0.005),其中Ace指数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t=2.292,P=0.030).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各组菌群构成相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 在病因及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解毒化瘀通腑方治疗能够缓解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肝损伤,改善细胞免疫功能.解毒化瘀通腑方可能通过增加厚壁菌门、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和减少拟杆菌门、梭菌门等致病菌的丰度来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其对肝脏和免疫功能的进一步改善作用可能与调整肠道微生态有关.
文献关键词:
乙型肝炎;肝硬化;肠道菌群;肝胆湿热证;解毒化瘀通腑方
作者姓名:
刘江凯;牛亚蒙;李素领;马庆亮;张建文;张雅儒;李冰倩
作者机构: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郑州450000;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郑州450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江凯;牛亚蒙;李素领;马庆亮;张建文;张雅儒;李冰倩-.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22(04):821-827
A类:
解毒化瘀通腑方
B类:
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肠道稳态,内毒素,炎性因子,细胞免疫功能,南中,中医药大学,纳入标准,抗病毒,保肝,基础治疗,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疗程,16S,rDNA,粪便菌群,基因测序,同时检测,肝功能,ALT,AST,TBil,Alb,E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服从,正态分布,方差齐性,不服,Wilcoxon,秩和检验,临床总有效率,平降,OTU,肠道菌群结构,厚壁菌门丰度,拟杆菌门,蓝细菌,梭菌,变形菌门,双歧杆菌属,高更,Alpha,多样性分析,Chao1,Ace,Beta,菌群构成,统计学差异,上联,肝损伤,加厚,乳杆菌属,有益菌,致病菌,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微生态
AB值:
0.21280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