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闽中南近海浅部地震地层和埋藏特殊地貌
文献摘要:
在闽中南近海台湾海峡中西部的湄洲湾和泉州湾采用拖筏震源进行高分辨率单道浅地震调查,测线网格在南部海域为1km×5km,北部为约5km×8km.有两个区域性的强反射界面:海底面和陆相强侵蚀面.局部可以辨识海侵面、最大海泛面和基岩面.除了在晚更新世古河道等负地形区外,陆相强侵蚀面与海侵面重合,该强侵蚀面将地震剖面分隔为上层序和下层序,而海侵面又将上层序划分为全新世海相和晚更新世古河道充填相层.其中,全新世海相层为主体,全区有分布,部分海域可以分成上亚层和下亚层.在晚更新世末次低海面时期,研究区南部发育古晋江南河道和北河道,最宽分别约7~8 km和2 km,北部为密集的溪沟地貌,宽约1km;推测随着海平面上升,古晋江河道发生堆积退缩,直至消失,时间为约12.0~9.6kaBP,而后掩埋于全新世海相层之下.在研究区最南部,有19条长度1 km以上的潮流沙脊埋藏于全新世海相层内,高约1~7m,长约1.5~10km,大体相互平行,主要发育年代可能在约10kaBP.沙脊分为单脊型和多脊型,前者又分为单脊孤立型和单脊多列型,后者分为简单多脊型和超复多脊型,沙脊高度与下伏亚层的厚度基本上呈正相关.泉州湾口外发育小型河道和水下三角洲,主要浅埋于全新世海相层内,形成于全新世.这些埋藏特殊地貌的发育,除北部海域的溪沟外,均与晋江水沙有关.
文献关键词:
地震地层;特殊地貌;全新世;晚更新世;闽中南近海;台湾海峡西部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阿成;唐建忠;张杰;吴巍
作者机构:
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200137;国家海洋局东海信息中心,上海200136;国家海洋局东海海洋环境调查勘察中心,上海200137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阿成;唐建忠;张杰;吴巍-.闽中南近海浅部地震地层和埋藏特殊地貌)[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22(06):119-130
A类:
闽中南近海,6kaBP,10kaBP,台湾海峡西部
B类:
地震地层,埋藏,特殊地貌,湄洲湾,泉州湾,震源,单道,线网,海域,1km,5km,8km,强反射,射界,海底,底面,陆相,侵蚀面,海侵,大海,基岩面,晚更新世,古河道,地形区,区外,地震剖面,分隔,层序,全新世,海相,充填,海面,古晋,晋江,南河道,北河,溪沟,海平面上升,江河,退缩,掩埋,潮流沙脊,7m,10km,多列,基本上,口外,小型河道,水下三角洲,浅埋,江水,水沙
AB值:
0.33007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