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治疗后IBS-D病人的右侧前扣带回-小脑蚓部3区间FC值(0.1±0.2)与HAMA评分(8.2±3.9)呈负相关(r=-0.451,P=0.027),左侧杏仁核-左侧中央后回间FC值(-0.1±0.2)与HAMA评分(8.2±3.9)呈负相关(r=-0.456,P=0.025).结论 针刺治疗可改变IBS-D病人与内脏疼痛、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FC,且与临床症状改善相关.">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针刺治疗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rs-fMRI脑功能连接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病人静息态功能MRI(rs-fMRI)的脑功能连接(FC)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性别、年龄及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IBS-D病人24例及正常对照(NC)组23例.IBS-D病人接受"调神健脾"针刺法治疗6周(3次/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严重程度评分(SSS)、生活质量量表(QOL)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病情及针刺疗效.NC组仅于纳入当日行rs-fMRI检查,IBS-D病人分别于纳入当日和针刺治疗6周结束后48 h内行rs-fMRI检查.在自动解剖标记(AAL)脑区模板上选取双侧岛叶,扣带回(前、中、后部),杏仁核及丘脑为种子点,构建其与全脑各脑区的FC.治疗前后量表评分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NC组及治疗前后IBS-D病人的FC值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事后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对IBS-D病人治疗前后的差异脑区FC值与临床量表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IBS-D病人经针刺治疗后较治疗前的SSS、HAMA评分下降(均P<0.05),QOL评分升高(P<0.05).与NC组相比,治疗前IBS-D病人的左侧岛叶-右侧颞中回、左侧中扣带回-右侧颞极颞中回脑区的FC增强(均P<0.05);治疗后,上述FC均减弱(均P<0.05).与NC组相比,治疗后右侧前扣带回-小脑蚓部3区的FC增强(P<0.05),左侧杏仁核-左侧中央后回的FC减弱(P<0.05);而治疗前上述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BS-D病人的右侧前扣带回-小脑蚓部3区间FC值(0.1±0.2)与HAMA评分(8.2±3.9)呈负相关(r=-0.451,P=0.027),左侧杏仁核-左侧中央后回间FC值(-0.1±0.2)与HAMA评分(8.2±3.9)呈负相关(r=-0.456,P=0.025).结论 针刺治疗可改变IBS-D病人与内脏疼痛、情绪调节相关脑区的FC,且与临床症状改善相关.
文献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针刺;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功能连接
作者姓名:
张伟晓;刘永康;姚刚;梁志鹏
作者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影像科,南京211100;江苏省中医院影像科
引用格式:
[1]张伟晓;刘永康;姚刚;梁志鹏-.针刺治疗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人rs-fMRI脑功能连接的影响)[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22(06):621-625
A类:
B类:
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fMRI,脑功能连接,IBS,FC,受教育程度,正常对照,NC,调神健脾,针刺法,严重程度评分,SSS,生活质量量表,QO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针刺疗效,当日,内行,AAL,脑区,上选,岛叶,后部,杏仁核,丘脑,种子点,全脑,单因素方差分析,人治,分升,前扣带回,小脑蚓部,可改变,内脏疼痛,情绪调节,症状改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AB值:
0.21735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