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滞动针针刺肌筋膜激痛点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局部软组织结构和温度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 观察滞动针针刺肌筋膜激痛点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的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 72例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随机分为滞动针针刺激痛点组、普通针刺组、康复功能锻炼组,每组24例.康复功能锻炼组给予肩关节康复功能锻炼,滞动针针刺激痛点组在康复功能锻炼的基础上联合滞动针针刺肩关节激痛点,普通针刺组在康复功能锻炼基础上针刺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各组均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治疗3周共9次.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并据此于治疗后判定临床疗效;采用肌骨超声观察治疗前后肩关节健侧和患侧盂肱关节腋下囊厚度、喙肱韧带厚度;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测量治疗前后肩关节患侧及健侧肩前部、肩侧部、肩后部的温度.结果 治疗期间脱落2例,最终纳入分析滞动针针刺激痛点组24例,普通针刺组、康复功能锻炼组各23例.治疗后各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1);滞动针针刺激痛点组VAS评分低于康复功能锻炼组、普通针刺组,普通针刺组VAS评分低于康复功能锻炼组(P<0.05或P<0.01).滞动针针刺激痛点组、普通针刺组、康复功能锻炼组患者愈显率分别为87.50%(21/24)、69.57%(16/23)、43.48%(10/23),滞动针针刺激痛点组愈显率高于康复功能锻炼组(P<0.01).治疗前与本组健侧比较,各组患者患侧盂肱关节腋下囊、喙肱韧带厚度均增厚,肩前部、肩侧部、肩后部患侧温度升高(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患侧盂肱关节腋下囊、喙肱韧带厚度均减少,肩前部、肩侧部、肩后部患侧温度亦降低(P<0.01).滞动针针刺激痛点组对患侧盂肱关节腋下囊、喙肱韧带厚度的改善优于普通针刺组和单纯康复功能锻炼组(P<0.01),普通针刺组与康复功能锻炼组两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滞动针针刺激痛点组在改善肩前部、肩侧部、肩后部温度患侧与健侧差值方面均优于康复功能锻炼组(P<0.05),滞动针针刺激痛点组与普通针刺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滞动针针刺肌筋膜激痛点治疗粘连性肩关节囊炎可明显改善患者肩关节疼痛并提高疗效,其可能是通过改善肩关节局部软组织形态和循环状态发挥治疗作用.
文献关键词:
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肌筋膜激痛点;滞动针;软组织结构;温度
作者姓名:
白杨;宏亚丽;王薇;雷倩倩;程毛毛;杜元灏
作者机构:
陇东学院,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兰州路45号,745000;甘肃省庆阳市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白杨;宏亚丽;王薇;雷倩倩;程毛毛;杜元灏-.滞动针针刺肌筋膜激痛点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患者局部软组织结构和温度的影响)[J].中医杂志,2022(13):1256-1264
A类:
B类:
滞动针,肌筋膜激痛点,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软组织结构,可能机制,普通针刺,康复功能锻炼,肩关节康复,上联,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肩前,阿是穴,隔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肌骨超声,健侧,盂肱关节,腋下,喙肱韧带,韧带厚度,红外热成像技术,前部,侧部,后部,治疗期间,愈显,增厚,肩关节疼痛,组织形态,治疗作用
AB值:
0.12826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