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儿童非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影像尿动力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非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NNLUTD)的影像尿动力学和临床特征。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NNLUTD的患儿。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排除神经系统疾病、直肠功能障碍及解剖学畸形引起的下尿路功能障碍。所有患儿进行影像尿动力学和尿常规检查,并依据影像尿动力结果分为4组:尿动力结果正常者(Normal组)、单纯逼尿肌过度活动者(DO组)、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者(DSD组)和逼尿肌活动低下者(DU组)。分析4组患儿临床症状、影像尿动力学结果、尿路感染(UTI)和膀胱输尿管反流(VUR)比例等。结果:共173例患儿纳入本研究,男103例、女70例,年龄(7.2±3.3)岁。Normal组46例(26.6%),DO组63例(36.4%),DSD组39例(22.5%)和DU组25例(14.5%)。DSD组和DU组VUR比例均高于Normal组和DO组[18例(46.2%)和11例(44.0%)比7例(15.2%)和14例(22.2%),均 P<0.05],DO组VUR患儿中男性构成比高于女性[12例(32.4%)比2例(7.7%), P=0.020];DSD组和DU组UTI比例均高于DO组[16例(41.0%)和12例(48.0%)比12例(19.0%),均 P<0.05],Normal组、DO组和DU组UTI患儿中女性构成比均高于男性[9例(45.0%)比4例(15.4%)、8例(30.8%)比4例(10.8%)和7例(87.5%)比5例(29.4%),均 P<0.05]。DSD组最大逼尿肌压力高于Normal组、DO组和DU组[(95±47)比(43±18)、(56±18)和(12±9)cmH 2O,均 P<0.05,1 cmH 2O=0.098 kPa];与Normal组和DO组两组相比,DSD组和DU组两组残余尿量均较多[(58±38)和(70±62)比(8±8)和(8±7)ml],两组低顺应性膀胱比例均较高[15例(38.5%)和11例(44.0%)比1例(2.2%)和10例(15.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DO组、DSD组和DU组最大膀胱容量均低于Normal组[(178±61)、(184±81)和(194±93)比(256±92)ml,均 P<0.05]。4组患儿之间尿急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ormal组、DO组、DSD组和DU组分别为13例(28.3%)、41例(65.1%)、22例(56.4%)和11例(44.0%), P=0.001];4组患儿之间排尿困难比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Normal组、DO组、DSD组和DU组分别为5例(10.9%)、18例(28.6%)、20例(51.3%)和15例(60.0%), P<0.001]。 结论:儿童NNLUTD 4种类型具有不同的影像尿动力学特征。DSD和 DU患儿VUR和UTI发生率较高,可能与膀胱顺应性降低和残余尿量增多相关。影像尿动力学检查为临床诊治难治性NNLUTD患儿提供重要参考。
文献关键词:
儿童;下尿路功能障碍,非神经源性;影像尿动力;症状;横断面研究
作者姓名:
张艳;张艳平;张瑞莉;贾亮花;王庆伟;王焱;陆伟;文建国
作者机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河南省小儿尿动力国际联合实验室,郑州 450052;郑州大学附属信阳医院 信阳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信阳46409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艳;张艳平;张瑞莉;贾亮花;王庆伟;王焱;陆伟;文建国-.儿童非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影像尿动力学和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22(38):3001-3006
A类:
非神经源性下尿路功能障碍,NNLUTD
B类:
影像尿动力,临床特征分析,郑州大学,询问,体格检查,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疾病,肠功能障碍,解剖学,尿常规检查,正常者,Normal,逼尿肌过度活动,DO,括约肌,DSD,逼尿肌活动低下,DU,尿路感染,UTI,膀胱输尿管反流,VUR,中男,构成比,cmH ,2O,kPa,残余尿量,ml,低顺应性膀胱,最大膀胱容量,尿急,比例差异,排尿困难,动力学特征,膀胱顺应性,尿动力学检查,临床诊治,难治性,横断面研究
AB值:
0.1896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