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经颅交流电刺激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
文献摘要:
目的 探讨经颅交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alternating-current stimulation,tACS)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发作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抑郁发作患者62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组加用tACS真刺激治疗,对照组加用tACS伪刺激治疗.治疗次数两组均为20次.治疗部位为前额部、双侧乳突部,频率为77.5 Hz,强度为15 mA.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 Item,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并评估安全性.评估时间点为基线,治疗结束时(4周末),随访时(8周末).结果 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基线、治疗4周末、随访8周末时HAMD-17和HAMA的评分进行比较,显示两组HAMD-17总分均随治疗及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组间<0.05),且随观察时间的延长治疗的效应增大(P交互<0.05).两组HAMA总分均随治疗及随访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P时间<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间>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第4周末HAMD-17的减分率分别为74.29% ±8.40%vs 32.54% ±13.30%;第8周末HAMD-17的减分率分别为81.00% ±10.68%vs 40.27% ±12.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经颅交流电刺激联合抗抑郁药物治疗抑郁发作能够增强治疗效果,且安全性高,可作为抑郁发作联合治疗的新选择.
文献关键词:
经颅交流电刺激;抑郁发作;疗效;安全性
作者姓名:
罗炯;孙丛丛;潘伟刚;王丹;史晓宁;王茜;金文青;梁立荣;杨春林;马辛;任艳萍
作者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 精神疾病诊断与治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88;首都医科大学人脑保护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10006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北京市呼吸疾病研究所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室,北京100020
引用格式:
[1]罗炯;孙丛丛;潘伟刚;王丹;史晓宁;王茜;金文青;梁立荣;杨春林;马辛;任艳萍-.经颅交流电刺激联合抗抑郁药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安全性)[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2(02):244-248
A类:
B类:
经颅交流电刺激,药对,抑郁发作,疗效及安全性,transcranial,alternating,current,stimulation,tACS,服用,治疗次数,前额,乳突,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Scale,Item,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Anxiety,HAMA,周末,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随访时间,长治,减分,分率,严重不良事件,抗抑郁药物治疗,联合治疗
AB值:
0.21985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