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山地丘陵区乡村类型划分及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绵阳市为例
文献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提升乡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措施.测量乡村振兴潜力,划分乡村类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对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开展振兴路径的探讨,缺乏空间数据的使用以及对乡村振兴潜力的定量分析,且对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关注有限,对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支撑性和指导性不足.本研究以绵阳市为研究区,在辨析乡村振兴概念和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多项空间数据,从生产-生活-人口-生态四个维度构建镇域乡村振兴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揭示其空间格局分布规律,并采用K-means聚类法对乡村类型进行划分,进而提出乡村振兴路径.结果表明:(1)受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乡村振兴潜力得分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性,高值区和较高值区分布在绵阳市中部和西南部,中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北部和东南部,低值区集中在北部和西北部,整体上南部的乡村振兴潜力高于北部.(2)依据乡村振兴潜力及形成的内在动因将研究区内乡村划分为产业发展型、集聚提升型和特色发展型,其数量分别占研究区的39.38%、45.17%和15.45%.产业发展型乡村振兴潜力得分高,人口密集,产业发展基础好;集聚提升型乡村振兴潜力低于产业发展型,该类型乡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区域竞争力不足,乡村主体流失;特色发展型特点是生态因子得分占据优势,其余因子得分低,因而乡村振兴潜力得分低.(3)针对不同类型的乡村发展提出乡村振兴路径:产业发展型乡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增强优势产业发展,推进主导产业园区建设,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专业化产业;集聚提升型乡村以协同增长为策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观光休闲农业,构建田园综合体模式;特色发展型乡村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结合绵阳本土人文自然风情,开发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依托型模式.本研究可以为绵阳市乡村振兴提供数据参考,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文献关键词:
乡村振兴;振兴路径;乡村类型;绵阳市;山地丘陵区
作者姓名:
唐玉萍;潘洪义;张之凤;马红菊
作者机构:
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66;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成都610066;四川省水产学校,成都61173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唐玉萍;潘洪义;张之凤;马红菊-.山地丘陵区乡村类型划分及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绵阳市为例)[J].山地学报,2022(05):764-777
A类:
特色观光
B类:
山地丘陵区,区乡,乡村类型,类型划分,乡村振兴路径,绵阳市,城乡发展,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本措施,略为,空间数据,贫乏,注有,战略实践,维度构建,镇域,潜力评价,空间格局分布,means,聚类法,人文因素,空间差异性,西南部,中值,西北部,东南部,低值,内在动因,内乡,发展型,特色发展,发展基础,传统农业,区域竞争力,乡村主体,生态因子,分占,余因子,乡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产业园区建设,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增,加强基础,发展特色,观光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生态旅游,土人,人文自然,自然风,风情,旅游资源,发展生态
AB值:
0.30913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