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未成年人"推定式"刑事责任能力模式研究
文献摘要:
未成年人严重暴力犯罪是我国社会治理的一项重点问题,刑法修正案(十一)对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规定做出了调整,使得12—14周岁的未成年人有了承担刑事责任的可能.为了在未成年人人权保障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之间取得适当的平衡,应当以此构建"推定式"的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新模式.我国12至14周岁年龄段刑事责任的规定中,"核准"的本质不是对罪名和情节的再次确认,而应当是对特定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的重新认定,而认定刑事责任能力的核心标准就应当是主观恶意的存在.与实施"恶意补足年龄"原则的国家一样,确定主观恶意的证明标准是我国"推定式"刑事责任能力新模式具体实施的关键.关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证据的内容,理论上应包括法定证据和酌定证据.法定证据的证明力高于酌定证据,仅有酌定证据不能推翻对特定未成年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推定.
文献关键词: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责任能力;恶意补足年龄原则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史浩成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史浩成-.未成年人"推定式"刑事责任能力模式研究)[J].西部学刊,2022(16):68-71
A类:
特定未成年人,恶意补足年龄原则
B类:
推定,定式,刑事责任能力,严重暴力犯罪,重点问题,刑法修正案,定做,周岁,人权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利益保护,核准,罪名,当是,定刑,主观恶意,证明标准,力证,法定证据,酌定,证明力,推翻,未成年人犯罪
AB值:
0.16970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