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世界主要国家土壤调查工作回顾
文献摘要:
自19世纪末100多年以来各国实施的土壤调查可分为四类,分别为土壤分类调查、农田土壤基础地力调查与评价、科学施肥与耕地保育所需农田化学性状采样调查和以土壤环境质量为主题的调查.土壤分类调查是近代各国最早开展,也是在全球最广泛实施的土壤调查,主要目的是弄清成土过程导致的土壤资源类别差异及其分布特征.由于自然条件下成土过程可达数万年,分类调查的主要产出——土壤图和各类土壤典型剖面理化性状表,具有很长的时效性,广泛用于各研究领域.各发达国家在20世纪完成全国性分类调查之后,未再进行新的、全国性的土壤分类调查.中国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通过较高密度地面采样完成的大比例尺土壤图和与之匹配的10余万个典型剖面数据表,精度和指标丰富度超过许多发达国家分类调查成果,可供科学界和各行业长久使用.在人均耕地资源紧缺的中欧国家,为满足土地管理部门和农民对更方便、好懂的农田土壤质量指标的需求,20世纪中叶以来,通过高密度地面采样,进行了农田土壤基础地力调查与评价,为每个田块建立了具有官方认证性质的农田土壤百分价指标和基础地力底档.这一调查结果广泛用于土地与农田管理、税收、农业补贴、农田租赁、交易、借贷、保险等行业,成为各行业不可缺少的农田土壤质量百年基础数据.中国人均耕地面积较中欧国家更少,但至今农地管理中土壤质量信息短缺,难以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合并管理,需要探索与中国经济、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田基础地力调查、评价方法与运行机制,为每个田块建立精准、可靠、科学、可长期使用的基础地力底档.对施肥推荐及耕地保育所需农田化学性状采样调查的总结显示,发达国家已将该类调查纳入科学施肥和耕地保育技术支撑体系.对于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技术水平,构建并保障技术支撑体系运行,比开展全国性农田土壤养分普查更为重要.多年来,中国土壤肥料领域从基础研究到农民田间应用的全链条中,应用技术与农技推广两个环节比较薄弱.中国至今尚未发布适合各地农民田间应用的分区、分类、量化科学施肥与耕地保育技术指标,也缺少能对农民进行针对性指导的智能化手段.在占中国作物总播种面积23.6%的蔬菜、水果、花卉等经济作物农田上,农民过量施肥情形严重,影响产量和农民经济效益,并导致农业面源污染.弥补技术支撑体系中的短板成为合理施肥和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20世纪末以来,为了解土壤和环境污染与变化,科学制定控制对策和检验控制效率,各国陆续启动了环境主题的土壤调查.随着3S和大数据技术发展,新的土壤调查普遍采用数字土壤制图方法替代传统人工制图.而准确界定调查目标,全面了解与调查目标相关的研究进展,了解可用的相关基础图件和辅助信息,在此基础上确定地面采样原则、采样密度、采样土层深度、需要采集的其他辅助信息,是未来科学实施各类土壤调查的关键,可收到事半功倍效果.
文献关键词:
土壤调查;农田土壤基础地力调查与评价;土壤化学性状测试;土壤环境质量;耕地保护;土壤采样设计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张维理;Kolbe H;张认连;张定祥;白占国;张晶;师华定
作者机构: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81;德国撒克森州立农业科学院,D-01683,德国;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中国北京100035;荷兰世界土壤信息中心,6700 AJ,荷兰瓦格宁根;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北京100081;生态环境部土壤与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技术中心,中国北京10001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维理;Kolbe H;张认连;张定祥;白占国;张晶;师华定-.世界主要国家土壤调查工作回顾)[J].中国农业科学,2022(18):3565-3583
A类:
农田土壤基础地力调查与评价,中欧国家,土壤化学性状测试,土壤采样设计
B类:
主要国家,土壤调查,调查工作,工作回顾,世纪末,四类,土壤分类,分类调查,科学施肥,保育,采样调查,土壤环境质量,弄清,土壤资源,自然条件,下成,数万年,典型剖面,理化性状,全国性,未再,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大比例尺,余万,万个,丰富度,调查成果,科学界,耕地资源,资源紧缺,土地管理,农田土壤质量,质量指标,中叶,田块,农田管理,农业补贴,田租,租赁,借贷,耕地面积,农地,中土,难以实现,耕地数量,社会制度,施肥推荐,已将,技术支撑体系,施肥技术,保障技术,体系运行,土壤养分,更为重要,土壤肥料,民田,田间应用,全链条,应用技术,农技推广,技术指标,民进,行针,性指导,播种面积,水果,花卉,经济作物,过量施肥,农业面源污染,合理施肥,耕地质量,控制对策,检验控制,控制效率,3S,数字土壤制图,制图方法,传统人工,定调,目标相关,图件,辅助信息,采样原则,土层深度,可收,事半功倍,耕地保护
AB值:
0.28703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