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纯红荧烯器件中极化子对的系间窜越与高能三重态激子的反向系间窜越过程"消失"的原因
文献摘要: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中电致发光磁效应(MEL)是一种能够揭示多种激发态微观过程的探测工具.最新研究成果(Tang X T,Pan R H,Zhao X,Jia W Y,Wang Y,Ma C H 2020 Adv.Funct.Mater.5765)表明:将低浓度的红荧烯(Rubrene)分子掺杂在一定主体作为发光层的OLEDs中,存在一种高能三重态激子(T2,Rub)的反向系间窜越过程(HL-RISC,S1,Rub←T2,Rub).但本文发现:以Rubrene作为纯发光层且其两边的载流子传输层也不存在T2,Rub激子的能量损失通道的OLEDs中,在室温下只观察到单重态激子(S1)的分裂过程(S1+S0→T1+T1),却没能观察到该T2,Rub激子的HL-RISC过程;而且,最基本的因电子和空穴在纯Rubrene发光层中直接注入形成极化子对(polaron-pair,PP1和PP3)的系间窜越过程(ISC,PP1→PP3)也没有被观察到.为了揭示该反常现象背后的微观物理机制,以纯Rubrene分子和质量分数为5%的Rubrene掺杂主体作为发光层来制备器件,并对两种器件的MEL进行变温实验.对所得实验结果比对分析后发现:室温下PP态的ISC和T2,Rub激子的HL-RISC产生的MEL正好完全相互抵消,这是采用MEL在纯Rubrene作为发光层的OLEDs中同时观察不到ISC和HL-RISC的物理原因,这种如此巧合的物理现象在文献中还未曾报道.
文献关键词:
红荧烯;磁电致发光;系间窜越;高能态反向系间窜越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王辉耀;宁亚茹;吴凤娇;赵茜;陈敬;朱洪强;魏福贤;吴雨廷;熊祖洪
作者机构:
西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微纳结构光电子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715;重庆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光电功能材料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辉耀;宁亚茹;吴凤娇;赵茜;陈敬;朱洪强;魏福贤;吴雨廷;熊祖洪-.纯红荧烯器件中极化子对的系间窜越与高能三重态激子的反向系间窜越过程"消失"的原因)[J].物理学报,2022(21):263-273
A类:
光磁效应,Funct,Rubrene,Rub,S1+S0,T1+T1,磁电致发光,高能态反向系间窜越
B类:
纯红,红荧烯,极化子,三重态,激子,越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MEL,激发态,Tang,Pan,Zhao,Jia,Wang,Adv,Mater,发光层,HL,RISC,文发,两边,载流子传输层,能量损失,单重,却没能,空穴,中直,polaron,pair,PP1,PP3,反常现象,观物,物理机制,变温,结果比对,比对分析,正好,抵消,巧合,物理现象,未曾
AB值:
0.27227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