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审美相关性"与艾伦·卡尔松的环境美学
文献摘要:
"审美相关性"作为卡尔松环境鉴赏理论的根本规则和规范性方法长期被学术界忽视.在20世纪美国,此概念经由艾肯、佩珀、斯托尔尼茨、伊顿等美学家的阐发逐渐形成特定观念史,其目的在于从感性直观经验向外寻求语境知识介入审美的可能性.其建构方式在传统美学中有两种类别:第一种将直观内容与语境知识作经验结构的静态切割,并在"相关性"意义上再将两者结合,其代表人物为艾肯、伊顿;第二种直接从经验整体出发探讨"相关性"的判定标准,未作内核、外延的对举,其代表人物是佩珀、斯托尔尼茨.卡尔松延续了斯托尔尼茨的讨论方式并批判了保守路径、分析美学路径、后现代路径,创立了"对象聚焦路径",而此路径正是其环境鉴赏理论客观性审美的具体规范方式.与传统"审美相关性"将经验的开放性与丰富性视为基石与归宿不同,卡尔松钟情于对象给予的"那一个"审美.这种"审美必然性"的单一化、符合论倾向源于其"本质主义"的对象观,并由此引发了关于其"相关性"知识能否导向"必然性"的驳难.
文献关键词:
环境美学;"审美相关性";鉴赏理论;"审美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史建成
作者机构:
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史建成-."审美相关性"与艾伦·卡尔松的环境美学)[J].世界哲学,2022(06):102-110
A类:
B类:
艾伦,卡尔松,环境美学,鉴赏理论,念经,佩珀,斯托尔,伊顿,美学家,阐发,成特定,观念史,感性直观,语境知识,传统美学,第一种,代表人物,第二种,判定标准,分析美学,学路,后现代,此路,丰富性,归宿,钟情,必然性,单一化,符合论,本质主义
AB值:
0.36355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