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论"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社会主义国家认同
文献摘要:
"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包含着明显的社会主义国家认同.借助"古今联结"的话语策略,批评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少数民族文学的主体性,但主要以当时通行的阶级性和人民性原则诠释了少数民族文学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批评依据阶级划分标准把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为正反面人物两种主要类型,这看似与主流文学观念无异,但借助阶级身份对民族身份的合并重组,试图促成少数民族由族群认同向国家认同的转变.批评中的情感表述主要指向"仇恨"与"依恋"两种取向,前者因批判阶级论逻辑下的狭隘民族主义而生,后者主要征用家庭亲情和友情类的话语修辞,两者相反相成合为一体,共同组成了社会主义国家意识下的情感结构.
文献关键词:
"十七年";少数民族文学批评;国家意识;批评策略;正反面人物;情感结构
作者姓名:
谢刚;张逸云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谢刚;张逸云-.论"十七年"时期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的社会主义国家认同)[J].民族文学研究,2022(05):67-76
A类:
少数民族文学批评,正反面人物
B类:
十七年,社会主义国家,国家认同,话语策略,阶级性,人民性,国家性质,阶级划分,划分标准,文学作品,人物形象,主要类型,看似,文学观念,无异,民族身份,合并重组,族群认同,仇恨,依恋,阶级论,狭隘,民族主义,征用,用家,亲情,友情,话语修辞,相反相成,合为一体,国家意识,情感结构,批评策略
AB值:
0.27649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