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足迹指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配性
文献摘要:
生态足迹是量化区域自然资本利用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本文运用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长江中游城市群2000-2015年的可持续发展情况,结合非均衡指数和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分析生态足迹指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配性.研究表明:①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而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不断增大(增幅6.81%),区域生态赤字较为严重;其中,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人均三维生态足迹的变化拐点分别出现在2007年和2009年;区域草地与耕地的资本存量消耗量(足迹深度)不断提升,而林地和水域的资本流量(足迹广度)更新速度能够满足资源消费需求;总体来看,长江中游城市群资本存量损耗严重(但优于成渝和长三角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空间优于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②足迹广度与足迹深度存在地域互补性,即资源富饶的地区一般有较大的足迹广度和较低的足迹深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荆门、咸宁、襄阳等地区足迹广度大而足迹深度小,其自然资本利用格局较优;而武汉、鄂州、黄冈等地区而足迹广度小足迹深度大,其生态可持续性差.③长江中游城市群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水资源、人口的匹配度较差,与GDP匹配度较高;此外,研究发现当城市群城镇化率达到某一阈值时,其与人均三维生态足迹和足迹深度关系可能发生转变: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的人均三维生态足迹与城镇化率间均呈现倒"U"型特征;除环鄱阳湖城市群(城镇化率上升,足迹深度增加)外,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足迹深度与城镇化率符合环境库兹涅兹曲线的特点.研究结果能够为实现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及绿色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文献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自然资本利用;生态足迹;城镇化率;关联特征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陈义忠;乔友凤;郝灿;卢宏玮;彭贺;夏军
作者机构: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天津3004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武汉大学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陈义忠;乔友凤;郝灿;卢宏玮;彭贺;夏军-.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足迹指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配性)[J].资源科学,2022(10):2137-2152
A类:
B类:
长江中游城市群,群生,适配性,自然资本利用,关键指标,三维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模型,模型评估,非均衡,均衡指数,环境库兹涅兹曲线,人均生态承载力,区域生态,生态赤字,长株潭城市群,鄱阳湖,拐点,草地,资本存量,消耗量,足迹深度,林地,水域,足迹广度,消费需求,成渝,长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武汉城市圈,互补性,富饶,荆门,咸宁,襄阳,鄂州,黄冈,生态可持续性,匹配度,城镇化率,合环,关联特征
AB值:
0.17591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