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三峡库区林地生态网络构建与评价研究
文献摘要:
三峡库区是长江经济带上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同时也是生态脆弱区.提取三峡库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识别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从而构建生态安全网络,对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识别出林地生态源地斑块,通过景观连通性指数评价斑块重要性;结合土地利用类型、DEM、坡度、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和NDVI等阻力因子构建综合生态阻力面,运用最小累计阻力模型(MCR)构建生态廊道,提取生态廊道上重要生态节点,形成三峡库区林地生态安全网络;最后对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网络结构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林地生态源地共38块,占林地面积的59.55%,占区域总面积的27.95%,主要分布在三峡库区湖北段的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区以及重庆段的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云雾山区.(2)阻力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建设用地区,最高值位于重庆市主城区;阻力低值区主要分布在林地和水域,最低值位于湖北段巫山山脉.(3)生态廊道共79条,其中,3条重要廊道,76条一般廊道,廊道总长度为1 326.37 km.(4)生态廊道的平均阻力为2.50,生态斑块间的廊道总累积阻力为197.36;α指数、β指数、γ指数分别为0.52、2.08、0.73;耕地、林地和草地是构成重要廊道的主要景观类型.研究结果呈现出"三屏多廊多点多斑块"的生态网络空间格局,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系统功能和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供科学指导.
文献关键词:
三峡库区;MSPA;MCR模型;生态安全格局;生态网络评价
作者姓名:
姚采云;安睿;窦超;刘耀林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武汉大学地理信息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9
引用格式:
[1]姚采云;安睿;窦超;刘耀林-.基于MSPA与MCR模型的三峡库区林地生态网络构建与评价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22(09):1953-1962
A类:
生态网络评价
B类:
MSPA,MCR,三峡库区,生态网络构建,构建与评价,长江经济带,带上,生态屏障区,生态脆弱区,生态源地,阻力面,生态廊道,生态节点,生态安全网络,长江上游,价值和意义,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连通性指数,指数评价,土地利用类型,DEM,道路距离,NDVI,阻力因子,最小累计阻力模型,林地面积,总面积,北段,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区,缙云山,中梁山,铜锣,明月山,云雾山,在城镇,城镇建设用地,最高值,重庆市主城区,水域,最低值,山山脉,总长度,生态斑块,林地和草地,景观类型,网络空间,生态系统功能,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科学指导
AB值:
0.29011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