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煤矿修复区地表节肢动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文献摘要:
恢复人工植被是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矿区废弃地修复的主要手段,经过近5年的修复,矿区废弃地修复区地上植被盖度明显提高,但关于作为评价土壤修复效果重要指标的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认识还很有限.以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典型煤矿废弃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的方法对比研究了煤矿修复区和毗邻区(原始地貌)大型土壤动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修复区植物丰富度、生物量、盖度及土壤粗砂、有机质、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毗邻区(P<0.05),而土壤水分、细砂、黏粉粒、全钾和全磷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0(2)修复区土壤动物活动密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毗邻区,修复区和毗邻区土壤动物均以蝗科(12.7%和55.7%)和蚁科(14.4%和49.6%)为主;进房沟、水磨沟和柳树沟煤矿修复区及毗邻区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分别为39.9%、52.9%和43.4%.(3)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煤矿修复区和对照区捕食性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而草本物种数和土壤粗砂含量是影响植食性土壤动物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总之,人工修复后煤矿废弃地修复区土壤动物个体数均高于对照区,部分矿区修复生境类群丰富度及多样性已经超过了毗邻区,这表明蚂蚁、步甲和蝗虫等地表节肢动物对煤矿矿区覆土恢复植被和封禁等措施驱动的植被和土壤环境变化响应敏感.因此,还需要优化植被及土壤修复模式,提高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多功能性,使矿区废弃地生态环境能够得到快速修复.
文献关键词: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矿区修复;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要素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罗维成;赵文智;刘继亮;杨竟艺;白雪莲;魏乐民;冯怡琳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甘肃兰州730000;甘肃农业大学,甘肃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宁夏大学,宁夏银川75002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罗维成;赵文智;刘继亮;杨竟艺;白雪莲;魏乐民;冯怡琳-.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煤矿修复区地表节肢动物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沙漠,2022(06):165-175
A类:
煤矿废弃地
B类: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地表节肢动物,人工植被,地上植被,植被盖度,土壤修复,修复效果,土壤动物群落,群落变化,型煤,野外调查,方法对比,毗邻,大型土壤动物,丰富度,生物量,粗砂,全氮含量,土壤水分,细砂,粉粒,全钾,全磷含量,含量差异,蚁科,水磨沟,柳树,群落相似性,土壤有机质含量,捕食性,草本,本物,物种数,植食性,总之,人工修复,矿区修复,复生,生境,类群,蚂蚁,步甲,蝗虫,煤矿矿区,覆土,封禁,土壤环境,修复模式,土壤动物多样性,多功能性,群落结构,影响要素
AB值:
0.28057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