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普定岩溶水-碳循环模拟试验场水体双碳同位素特征(δ13C-△14C)与碳足迹
文献摘要:
河流输送到海洋的溶解无机碳(DIC)和有机碳(OC)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了解DIC和OC的年龄、来源和转化,有助于掌握全球碳收支和提高现在以及未来自然和人类对河流碳循环影响的估算精度.本研究以普定岩溶水-碳循环试验场泉(地下水)-池(地表水)耦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利用双碳同位素(13C-14C)方法,结合水生植物生长和传统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揭示了地下水-地表水系统中DI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来源及其转化机制.研究发现:(1)泉-池系统中DIC和POC的△14C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泉水中△14C值低于池水中△14C值,反映后者可能有"较年轻"的CO2的加入;(2)池水水化学和碳同位素变化由土地利用类型和池中水生植物共同控制;(3)池水中颗粒有机碳(POC)浓度明显高于泉水,且其△14C值表现出与沉水植物和DIC的一致性(表观年龄均为3 200~900 a),说明池水POC主要源于池中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利用了碳酸盐风化产生的老碳(DIC),使新形成的有机质在表观年龄上"偏老";(4)池水水体内源有机碳对水体POC的贡献在75%以上,内源有机碳通量(以C计)在250 t-km-2·a-1至660 t·km-2·a-1之间,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草地对应的地表水系统具有最大的内源有机碳占比和通量,指示了沉水植物控制型浅水水体初级生产对有机碳循环的重要作用.综上,我们认为在岩溶区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来调控水生植物群落对于增加碳汇具有重要潜力.
文献关键词:
溶解无机碳;颗粒有机碳;内源有机碳;双碳同位素;碳足迹;普定岩溶水-碳循环模拟试验场
作者姓名:
李栋;赵敏;刘再华;陈波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81;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研究站,贵州普定5621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贵州财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栋;赵敏;刘再华;陈波-.普定岩溶水-碳循环模拟试验场水体双碳同位素特征(δ13C-△14C)与碳足迹)[J].地学前缘,2022(03):155-166
A类:
双碳同位素
B类:
普定,岩溶水,碳循环,环模,模拟试验,试验场,碳同位素特征,13C,14C,碳足迹,输送到,溶解无机碳,DIC,碳收支,估算精度,循环试验,地表水,耦联,结合水,水生植物,植物生长,水文地球化学特征,水系统,颗粒有机碳,POC,转化机制,泉水,池水,水化学,土地利用类型,共同控制,沉水植物,光合作用,碳酸盐风化,有机质,内源有机碳,碳通量,草地,控制型,浅水,岩溶区,控水,植物群落,碳汇
AB值:
0.24505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