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术临床效果的影响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术的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确诊为累及骶髂关节的骨盆环损伤,且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8例,女性30例,年龄(48.3±8.3)岁(范围:28~68岁)。患者在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以术后即刻CT检查图像测量的受损侧骶髂关节残余移位最大距离作为分组依据,≤5 mm者纳入解剖仿生复位组,>5 mm纳入非解剖仿生复位组;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根据残余移位的方向,再将其分为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患者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拍摄X线片,若出现骶髂关节再移位或内植物松动、移位、断裂及骨折再移位等情况,即定义为内固定失效。采用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评估患者术后的功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其疼痛程度。组间比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
结果:根据患者术后CT图像测量结果,解剖仿生复位组28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50例;非解剖仿生复位组中,分离移位组27例,前后移位组2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分离移位组、前后移位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患者术后随访(37.8±6.6)个月(范围:25~51个月)。末次随访时,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术后Majeed评分优良率为96.4%(27/28),分离移位组为74.1%(20/27),前后移位组为30.4%(7/23);解剖仿生复位组优良率优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
Z=-6.479,
P<0.01;
Z=-6.256,
P<0.01),分离移位组优良率优于前后移位组(
Z=-3.607,
P<0.01)。解剖仿生复位组患者VAS为0分17例,1~3分11例;分离移位组为0分6例,1~3分16例,4~6分5例;前后移位组为0分3例,1~3分7例,4~6分13例;解剖仿生复位组VAS低于分离移位组和前后移位组(
Z=-3.515,
P<0.01;
Z=-3.506,
P<0.01),分离移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813,
P=0.070)。共8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解剖仿生复位组失效率为0(0/28),分离移位组为11.1%(3/27),前后移位组为21.7%(5/23);解剖仿生复位组与前后移位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111),前后移位组与分离移位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4)。
结论:累及骶髂关节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行仿生复位内固定术后,骶髂关节解剖仿生复位患者的功能状态、疼痛情况、内固定失效率明显优于非解剖仿生复位患者。分离移位患者术后功能恢复优于前后移位患者。
文献关键词:
骨折;骶髂关节;骨盆骨折;复位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刘春贵;张堃;李东阳;李大双;李睿;魏星;庄岩;王虎
作者机构:
西安医学院研究生处,西安 710068;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西安 710054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刘春贵;张堃;李东阳;李大双;李睿;魏星;庄岩;王虎-.骶髂关节复位质量对骨盆环损伤仿生复位内固定术临床效果的影响)[J].中华外科杂志,2022(09):866-872
A类:
解剖仿生,骶髂关节损伤
B类:
复位质量,复位内固定术,西安交通大学,学医,固定术后,即刻,图像测量,最大距离,分离移位,后移,松动,骨折再移位,内固定失效,Majeed,骨盆骨折,评分系统,系统评估,功能状态,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程度,随机设计,Fisher,概率法,Mann,Whitney
,Kruskal,Wallis,术后随访,优良率,失效率,骨折患者,疼痛情况,术后功能恢复
AB值:
0.12590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