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利用分子探针法研究稻田蜘蛛集团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
文献摘要:
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于2011年和2012年在调查了浙江富阳不同品种稻田褐飞虱和蜘蛛的发生密度后,利用荧光定量PCR分子探针技术分析了 9科27种3 807头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Oryza sativa L.不同生育期,稻田总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随调查时间呈规律性变化,且在调查时间点间出现了显著性差异(P<0.05);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均随水稻生育期的发展呈增加趋势,整体上,狼蛛科Lycosidae、皿蛛科Linyphiidae、球腹蛛科Theridiidae、肖蛸科Tetragnathidae、跳蛛科Salticidae和园蛛科Araneidae捕食率在DAT21,DAT35和DAT77,DAT91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012年两品种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等参数值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两年间汕优63(SY63)稻田的褐飞虱和蜘蛛密度均显著高于IR64的密度;2012年各科蜘蛛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显著高于2011年的值(P<0.05),且狼蛛科和球腹蛛科对褐飞虱的捕食阳性率在两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稻田 4 种蜘蛛优势种拟环纹豹蛛 Pardosa pseudoannulata(B?senberg&Strand)、八斑球腹蛛 Theridion octomaculatum(Boes.et Str.)、食虫瘤胸蛛 Oedothorax insecticeps(Boes.et str.)和锥腹肖蛸 Tetragnatha maxillosa(Thoren)的捕食阳性率均随褐飞虱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该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可用非线性模型P=aN/(1+bN)拟合;除锥腹肖蛸外,其它3种的捕食功能反应曲线均呈饱和状态;拟环纹豹蛛捕食褐飞虱的DNA残留量显著高于八斑球腹蛛、锥腹肖蛸和食虫瘤胸蛛的残留量(P<0.05).本研究结果充分说明稻田各蜘蛛类群对不同生育期、不同品种水稻的褐飞虱均具有较强的捕食作用,是生物防治策略中的重要因素,应加强田间蜘蛛的保护工作和增强自然天敌的控害功能.
文献关键词:
蜘蛛;褐飞虱;捕食作用;荧光定量PCR;生物防治
作者姓名:
王雪芹;王光华;蒋月丽;武予清;祝增荣;程家安
作者机构: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华北南部有害生物治理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重点实验室,郑州450002;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杭州31005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王雪芹;王光华;蒋月丽;武予清;祝增荣;程家安-.利用分子探针法研究稻田蜘蛛集团对褐飞虱的捕食作用)[J].环境昆虫学报,2022(02):381-390
A类:
狼蛛科,Linyphiidae,Theridiidae,Tetragnathidae,Salticidae,Araneidae,DAT21,DAT35,DAT77,DAT91,SY63,IR64,senberg,Boes,Oedothorax,insecticeps,Thoren,aN,1+bN
B类:
探针法,稻田,褐飞虱,捕食作用,Nilaparvata,lugens,绿色防控,富阳,不同品种,种稻,发生密度,分子探针技术,Oryza,sativa,不同生育期,参数值,各科,水稻生育期,Lycosidae,两品,种间,优势种,拟环纹豹蛛,Pardosa,pseudoannulata,Strand,Theridion,octomaculatum,str,Tetragnatha,maxillosa,种群密度,捕食功能反应,非线性模型,饱和状态,残留量,充分说明,蜘蛛类,类群,生物防治,防治策略,田间,保护工作,自然天敌
AB值:
0.2628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