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附2 316例报告)
文献摘要:
目的:探讨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 316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 339例,女977例;年龄为(61±12)岁。所有患者行直肠癌D 3根治术。观察指标:(1)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情况。(2)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 结果:(1)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情况。2 316例患者中,128例第253组淋巴结阳性,2 188例第253组淋巴结阴性,淋巴结转移率为5.527%(128/2 316)。2 316例患者中,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8~10 cm、≥6 cm且<8 cm、<6 cm的例数分别为568例、766例、982例。568例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8~10 cm的直肠癌患者中,57例第253组淋巴结阳性,其中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低分化患者分别为3例(5.263%)、9例(15.789%)、45例(78.948%);肿瘤TNM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分别为0例、0例、20例(35.088%)、37例(64.912%)。766例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为≥6 cm且<8 cm的直肠癌患者中,42例第253组淋巴结阳性,其中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低分化患者分别为4例(9.524%)、11例(26.190%)、27例(64.286%);肿瘤TNM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分别为0例、0例、19例(45.238%)、23例(54.762%)。982例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 cm的直肠癌患者中,29例第253组淋巴结阳性,其中肿瘤分化程度为高、中、低分化患者分别为1例(3.448%)、3例(10.345%)、25例(86.207%);肿瘤TNM分期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患者分别为0例、0例、12例(41.379%)、17例(58.621%)。(2)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分期,肿瘤N分期,肿瘤TNM分期,肿瘤分化程度,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χ2 =28 .48,44.58,172.62,227.67,34.57,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T分期为T4期,肿瘤N分期为N2期,肿瘤TNM分期为Ⅳ期,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 cm且<8 cm、8~10 cm)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74,3.48,10.72,21.47,1.92、3.67,95%可信区间为1.91~3.92,2.42~4.98,7.36~15.62,10.33~44.60,1.27~2.91、2.31~5.81, P<0.05)。 结论:肿瘤下缘距肛缘较远、肿瘤分化程度较低、肿瘤TNM分期较晚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肿瘤T分期为T4期,肿瘤N分期为N2期,肿瘤TNM分期为Ⅳ期,肿瘤分化程度为低分化,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6 cm且<8 cm、8~10 cm)是影响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文献关键词:
直肠肿瘤;第253组淋巴结;肠系膜下血管;部位;淋巴结转移;治疗结果;疗效;预后
作者姓名:
唐俊伟;王晓伟;李扬;孙跃明
作者机构: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结直肠外科,南京 210029;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学部,南京 210029
引用格式:
[1]唐俊伟;王晓伟;李扬;孙跃明-.中低位直肠癌患者第253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附2 316例报告))[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22(06):773-778
A类:
B类:
中低位直肠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南京医科大学,临床病理资料,D ,根治术,移情,正态分布,绝对数,多因素分析,淋巴结阳性,淋巴结阴性,淋巴结转移率,下缘,肿瘤分化程度,低分化,TNM,2 ,28 ,T4,N2,优势比,可信区间,较远,转移风险,直肠肿瘤,肠系膜下血管,治疗结果
AB值:
0.10756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