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超小纳米探针用于肿瘤血管生成MR/CT双模态成像的研究
文献摘要:
目的:制备靶向肿瘤血管生成的MR/CT双模态纳米探针t金@谷胱甘肽@钆(tAu@GSH@Gd),探讨其性能及用于活体MR/CT成像的潜能。方法:以GSH为模板包载Au和Gd原子,共价偶联靶向多肽环状天冬酰胺-甘氨酸-精氨酸(cNGR)构建纳米探针tAu@GSH@Gd。建立荷乳腺癌(EMT-6)BALB/c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30只,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Au@GSH@Gd纳米粒子)和实验组(tAu@GSH@Gd纳米探针),每组10只,经尾静脉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行MR、CT成像及生物分布研究,根据小鼠肿瘤部位及主要脏器相对MR信号值与相对CT值评价成像效果和生物分布。成像实验后,取出小鼠肿瘤组织进行银染,研究Au@GSH@Gd纳米粒子及tAu@GSH@Gd纳米探针在肿瘤血管生成部位的聚集。2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tAu@GSH@Gd纳米探针水合粒径为(6.40±0.22) nm,T
1弛豫效率为(36.91±0.07) mmol·L
-1·s
-1,体外MR/CT成像效果良好。荷瘤小鼠注射tAu@GSH@Gd纳米探针后2 h,肿瘤MR/CT成像均明显强化,24 h达峰值,相对MR信号值由给药前的1.04±0.12增至1.84±0.26(
t=12.61,
P=0.006),相对CT值由给药前的1.01±0.04增至1.95±0.05(
t=15.34,
P=0.004)。对照组小鼠给药后16 h,肿瘤强化达峰值,相对MR信号值为1.50±0.06,相对CT值为1.53±0.10,均低于实验组(1.84±0.26和1.95±0.05;
t值:5.35和16.46,均
P<0.05)。生物分布结果显示,大部分tAu@GSH@Gd纳米探针经肾代谢。组织银染验证了该纳米探针对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作用。
结论:制备的tAu@GSH@Gd纳米探针具有肿瘤血管生成靶向和MR/CT双模态成像功能,为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像学评估提供了新的设计理念和基础。
文献关键词:
乳腺肿瘤;新生血管化,病理性;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纳米技术;金;钆;小鼠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雪;吴梦琳;郭琪;李江;武鑫宏;赵训晓;张雪宁
作者机构: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 30021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雪;吴梦琳;郭琪;李江;武鑫宏;赵训晓;张雪宁-.超小纳米探针用于肿瘤血管生成MR/CT双模态成像的研究)[J].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2022(09):542-546
A类:
tAu,cNGR
B类:
纳米探针,肿瘤血管生成,MR,双模态成像,谷胱甘肽,GSH,Gd,活体,包载,共价,偶联,多肽,天冬酰胺,甘氨酸,精氨酸,EMT,BALB,皮下移植瘤模型,空白对照,生理盐水,纳米粒子,尾静脉,静脉给药,不同时间点,生物分布,肿瘤部位,脏器,信号值,成像效果,肿瘤组织,银染,水合粒径,T
,弛豫,L
,s
,荷瘤小鼠,增至,针具,影像学评估,乳腺肿瘤,新生血管化,病理性,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线计算,纳米技术
AB值:
0.221695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