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上海近代公园的纪念意义转变与空间重塑
文献摘要:
从纪念的根本内涵出发,运用阿洛伊斯·里格尔"有意为之的纪念物"和"历史纪念物"的概念进行阐发,通过分析上海近代公园中的纪念性空间,比较两种空间类型的产生、优劣以及相互转换,解读其在保护更新历程中表现出来的"符号性纪念意义"和"本体性纪念意义",界定并辨析两种意义在公园变迁中的形成及特点.以复兴公园和霍山公园为例,分析设计方案的前后变化及原因、设计意图与实际操作的差异等内容,论述两种意义在具体更新中的转变和重塑空间的过程.两种意义的区分和解读既可以拓展"纪念"在历史公园保护和更新中的作用,也能帮助厘清公园中值得保护和更新活化的内容.历史公园作为一种历史公共空间,记录着社会群体的集体造园历史和使用公园的痕迹,这种记录帮助后人构建起对公园的历史认识,于是产生了本体性意义;历史公园同时也延续着历史上的人、事、社会生活的记忆,为了满足人们延续记忆的精神需求而产生符号性意义,两种意义在公园中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在公园更新中强化符号意义可以增强人们对公园的记忆,但同时应该保存物质本体作为历史延续的稳定基础;而在强调物质保存的个案中,不能陷入固定和僵化,应该积极挖掘本体潜存的符号纪念意义,激发公园活力和新的纪念空间的诞生.
文献关键词:
纪念意义;历史公园;阿洛伊斯·里格尔;保护更新;上海
作者姓名:
麦璐茵;周向频;陈路平
作者机构: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杭州3100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麦璐茵;周向频;陈路平-.上海近代公园的纪念意义转变与空间重塑)[J].园林,2022(10):52-60
A类:
B类:
近代公园,纪念意义,空间重塑,根本内涵,洛伊,伊斯,里格,意为,纪念物,阐发,园中,纪念性空间,空间类型,相互转换,保护更新,新历,符号性,本体性,霍山,分析设计,设计意图,实际操作,历史公园,公园保护,中值,更新活化,公共空间,社会群体,造园,痕迹,历史认识,精神需求,不可分割,公园更新,符号意义,历史延续,质保,僵化,纪念空间
AB值:
0.38573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