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四川康定折多山末次冰盛期古冰川重建及其气候意义
文献摘要:
折多山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地势上处于由高原面向高山峡谷的过渡区,古冰川遗迹保留较好.对折多山冰川地貌进行深入研究,对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演化与古气候变化的耦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结合Google Earth遥感影像、《中国第二次冰川编目》和DEM等资料,对折多山冰川地貌及其特征参数进行了识别、提取和计算.研究共识别出189条古冰川,覆盖面积为497 km2.基于研究区已有年代学资料,本区冰川地貌主要为末次冰盛期(LGM)以来冰川作用遗存.恢复研究区LGM冰川平衡线高度(ELA),在西坡和东坡分别为4380 m和4110 m,相差270 m,揭示出分水岭东侧更有利于冰川发育.广泛发育的冰蚀湖、冰蚀基岩面、羊背石等,以及深切的冰川槽谷(U形谷)指示海洋性冰川作用特征;冰川作用正差、冰川朝向、冰蚀地貌的差异,揭示积累区地形条件和水汽来源对研究区冰川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
文献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折多山;冰川地貌;古气候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杨舒然;杨玮琳;韩业松;杨彦敏;李梦真;崔之久;刘耕年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杨舒然;杨玮琳;韩业松;杨彦敏;李梦真;崔之久;刘耕年-.四川康定折多山末次冰盛期古冰川重建及其气候意义)[J].冰川冻土,2022(04):1119-1129
A类:
古冰川重建,地形演化,冰蚀湖,羊背石,冰川槽谷,冰蚀地貌
B类:
四川康定,折多山,末次冰盛期,气候意义,青藏高原东缘,地势,高山峡谷,过渡区,遗迹,对折,冰川地貌,古气候变化,耦合机制,在野,野外考察,Google,Earth,遥感影像,编目,DEM,研究共识,覆盖面积,km2,年代学,本区,LGM,冰川作用,遗存,ELA,西坡,东坡,分水岭,岭东,东侧,基岩面,深切,海洋性,作用特征,朝向,积累区,地形条件,水汽来源
AB值:
0.336992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