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低碳效应评价
文献摘要:
食物生产系统的碳排放占人类活动碳排放总量的30%,碳汇渔业是一种重要的面向人类社会高质量食物蛋白质供给的低碳发展路径.本文基于常见的11种养殖贝类的固碳系数和蛋白质含量特性研究,系统评估了我国2019年养殖牡蛎、蛤类、扇贝、贻贝和蚶类等在养殖周期内碳捕集特性以及对低碳发展的贡献.研究表明:(1)11种养殖贝类之间贝壳和软体组织含碳量的差异并不明显,但干重比和出肉率差异显著.因此,贝类固碳量核算不能忽视种类差异.(2)所选11种贝类软体组织皆属于高蛋白食品,虾夷扇贝软体组织(干重)的蛋白质含量最高.针对单位质量贝类养殖,长牡蛎的碳封存贡献度最大,而华贵栉孔扇贝提供的蛋白质最多,两者都是碳汇渔业的优势种.(3)据估算,我国2019年海水养殖贝类中牡蛎、蛤类、扇贝和蚶类总共吸收固定了约117.98万吨CO2,提供了 40.65万吨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相比于牛肉源蛋白质可减少4 048.74万吨CO2当量的排放量.由于贝类固碳强度大,探索低碳可持续的贝类养殖是绿色渔业经济的重要引擎,也是建立可持续高质量"蓝色粮仓"和生物固碳的重要路径,将在我国低碳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文献关键词:
低碳食物;贝类碳汇;固碳系数;蛋白质含量;碳足迹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孙立伟;杨创业;冯景春;张偲;曾新阳
作者机构:
广东工业大学 滨海与深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 广州 511458;广东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孙立伟;杨创业;冯景春;张偲;曾新阳-.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低碳效应评价)[J].海洋通报,2022(05):593-600
A类:
低碳食物
B类:
海水贝类,贝类养殖,低碳效应,效应评价,食物生产,生产系统,人类活动,碳排放总量,碳汇渔业,食物蛋白,低碳发展路径,种养,养殖贝类,固碳系数,蛋白质含量,系统评估,养殖牡蛎,贻贝,养殖周期,碳捕集,贝壳,软体,含碳量,干重,出肉率,固碳量,高蛋白,白食,虾夷扇贝,长牡蛎,碳封存,贡献度,华贵栉孔扇贝,优势种,海水养殖,总共,万吨,牛肉,当量,碳强度,低碳可持续,渔业经济,蓝色粮仓,生物固碳,低碳产业,贝类碳汇,碳足迹
AB值:
0.378146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