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不同林冠环境下竹类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进展
文献摘要:
竹类植物具有克隆植物特有的双构件性特征,与非克隆植物相比具有较强的表型可塑性,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改变.文中从形态可塑性、生理可塑性、生物量可塑性、选择性放置(觅食行为)4个方面综述不同林冠环境下竹类植物的表型可塑性调节机制,总结相关研究现存问题,建议加强生理整合作用和选择性放置研究,在内在机制与分子层面进行深入探索,扩展竹种研究范围并按竹种类型进行横向对比,综合分析竹类植物与森林树种之间的相互影响,以期为揭示竹类植物对林冠环境差异的适应机理、维持林下竹类植物种群更新和丰富森林经营模式等提供借鉴.
文献关键词:
林冠环境;竹类植物;表型可塑性;生理整合作用;生物量分配格局
作者姓名:
张盟;李磊;柳佳莹;荣俊冬;陈礼光;何天友;陈凌艳;郑郁善
作者机构:
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福州350002;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福州350002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盟;李磊;柳佳莹;荣俊冬;陈礼光;何天友;陈凌艳;郑郁善-.不同林冠环境下竹类植物表型可塑性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22(01):21-25
A类:
林冠环境,生理整合作用
B类:
竹类植物,植物表型,表型可塑性,克隆植物,适应环境,觅食行为,调节机制,现存问题,强生,内在机制,竹种,研究范围,横向对比,森林树种,环境差异,林下,植物种群,森林经营模式,生物量分配格局
AB值:
0.208775
相似文献
昆虫多样性三十年研究进展
王明强;罗阿蓉;周青松;陈婧婷;谢婷婷;李逸;Douglas Chesters;石晓宇;肖晖;刘桓吉;丁强;周璇;罗一平;路园园;佟一杰;赵政宇;白明;郭鹏飞;陈思翀;中村彰宏;彭艳琼;赵延会;魏淑花;林晓龙;陈华燕;罗世孝;陆宴辉;鲁亮;余建平;周欣;邹怡;路浩;朱朝东-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院)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与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41;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3;贵州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贵阳550025;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中国科学院核心植物园保护生物学中心,武汉430074;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云南勐腊66630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东亚植物多样性与生物地理学重点实验室,昆明650201;宁夏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银川750002;上海海洋大学环境DNA技术与水生态健康评估工程中心,上海201306;上海海洋大学海洋动物系统分类与进化上海高校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510650;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钱江源国家公园,浙江衢州324000;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北京100193;西交利物浦大学健康与环境科学系,江苏苏州215123;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北京100864
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二十年群落构建机制探索的回顾与展望
米湘成;王绪高;沈国春;刘徐兵;宋晓阳;乔秀娟;冯刚;杨洁;毛子昆;徐学红;马克平-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100093;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森林生态与管理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陆地生态碳中和重点实验室,沈阳110016;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浙江天童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200241;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275;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热带森林生态学重点实验室,云南勐腊666303;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4;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草地生态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呼和浩特010021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