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基于MCR模型的天府新区生态廊道构建
文献摘要:
生态廊道可以提高源地间景观连接度,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选取成都片区的天府新区为研究区域,研究根据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性分析,选择生态功能重要的斑块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构建潜在生态廊道,并引入重力模型对生态廊道重要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MSPA分析得出,核心区景观类型在所有景观类型中占比最大,达58.74%;(2)识别出的14块生态源地集中分布在东部龙泉山区和中部的水体保护区,需重要保护的源地斑块为10号、12-14号;(3)共构建91条生态廊道,总长度为776.19 km2,面积为116.22 km2,定量分析了多斑块间物种迁徙所消耗的最小成本;(4)引用重力模型分析了源地间生态廊道的重要性,得出6号和7号源地间相互作用值最高,两地间的生态廊道应重点保护,林地在生态廊道中占比最高,表明生态廊道总体稳定性较好.
文献关键词:
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重力模型(GM);生态廊道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侯晓云;许戈;王疆评;黎燕琼;毛颖娟
作者机构:
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和湿地生态恢复与保育四川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81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侯晓云;许戈;王疆评;黎燕琼;毛颖娟-.基于MCR模型的天府新区生态廊道构建)[J].四川林业科技,2022(04):17-23
A类:
B类:
MCR,天府新区,生态廊道,廊道构建,景观连接度,生态系统质量,片区,究根,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景观连通性,生态功能,斑块,生态源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MSPA,核心区,景观类型,龙泉山,泉山区,保护区,总长度,km2,物种迁徙,最小成本,号源,两地,重点保护,林地,GM
AB值:
0.290448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