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附子古今用量变化浅析
文献摘要:
《伤寒论》中,生附子用量为1枚,炮附子用量为1枚~3两,最常用量为1枚;宋代开始,每顿仅服二三钱;明清之后,用量略增;当代医家应用附子的剂量为3~400 g,常用剂量为3~30 g.附子用量变化遵循了"汉唐大、宋金元明清小、当代增"的特点.张仲景用附子遵循"因病施量、因证施量、因方施量、因药施量"原则,清代郑钦安丰富了真阳亏虚证的辨识,在辨识为真火虚衰、元阳不固时方用附子,其用量整体较同时期其他医家偏大.现代医家除用附子治疗各种阳虚证外,还通过合理配伍治疗诸多热证、燥证等,用量遵循小量开始,逐渐递增,以知为度,中病即减原则.若情况紧急,可首剂重用附子,以扭转病势,缓解病情.附子的主要毒性成分为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加热是附子减毒的重要方式.
文献关键词:
附子;用量;《伤寒论》;张仲景;郑钦安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李婷;张晓乐;倪文超;王庆国;王雪茜
作者机构: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李婷;张晓乐;倪文超;王庆国;王雪茜-.附子古今用量变化浅析)[J].河南中医,2022(01):26-28
A类:
B类:
伤寒论,炮附子,常用量,宋代,每顿,二三,汉唐,宋金元,元明清,张仲景,因病,郑钦安,安丰,元阳,时方,偏大,现代医家,阳虚证,配伍,热证,燥证,小量,情况紧急,重用,转病,病势,毒性成分,乌头,双酯型生物碱,减毒
AB值:
0.44663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