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基于InSAR识别的黄土高原活动性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分析
文献摘要:
地震、 降雨、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活动性地质灾害在黄土高原频现,但由于其地域广阔、 构造活跃、 地貌类型多样、 各地黄土特性差异较大,一直以来缺乏活动性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系统认识.InSAR技术具有大范围观测地表变形的能力,文章利用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期间40期Sentinal-1 SAR数据,计算了整个黄土高原62.46×104 km2的地表变形,辅助地貌和光学影像特征,解译了4类活动性地质灾害,共解译出活动性地质灾害3286处,其中滑坡1135处、 采矿塌陷1691处、 沉降368处、 堆填变形体92处,同时对其活动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黄土高原活动性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八大区域,包括四大滑坡发育区、 三大采矿塌陷分布区和一个沉降灾害分布区.活动性滑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和丛集性,主要分布在中西部,滑坡体的发育密度与地形地貌有一定联系;采矿塌陷和地面沉降分布在中东部,密集且成群发育.地质灾害发育具有明显的时空发生规律,区域尺度上,地质灾害的发育密集程度受地形地貌和矿产资源的控制;灾害规模上,InSAR识别的灾害规模都为中型以上,与传统统计手段有一定差别.InSAR的识别结果客观反映了黄土高原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同时,InSAR技术能够有效监测到地下采煤诱发的地表破坏的分布、 范围和强度以及露天采煤矿坑深度和范围的扩展,进而推断煤业生产活动强度.
文献关键词:
活动性地质灾害;黄土高原;InSAR;滑坡;采煤塌陷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姚闯闯;姚鑫;顾畛逵;任开瑀;周振凯
作者机构: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北京 100081;自然资源部活动构造与地质安全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工程技术学院, 北京 100083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姚闯闯;姚鑫;顾畛逵;任开瑀;周振凯-.基于InSAR识别的黄土高原活动性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分析)[J].地质力学学报,2022(02):257-267
A类:
活动性地质灾害
B类:
InSAR,黄土高原,发育规律,规律分析,工程活动,地貌类型,地黄,发育分布,围观,测地,地表变形,Sentinal,km2,光学影像,影像特征,解译,译出,出活,采矿,变形体,大区域,分布区,丛集,滑坡体,地形地貌,地面沉降,沉降分布,中东部,成群,群发,发生规律,区域尺度,矿产资源,统统,有效监测,地下采煤,露天,采煤矿,矿坑,断煤,煤业,生产活动,采煤塌陷
AB值:
0.307609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