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文献
改良双克氏针加压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文献摘要:
目的:探索改良双克氏针加压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100例采用改良双克氏针加压固定治疗的骨性锤状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于术前和术后8周评估Fugl-Meyer评分、简易手功能检查(STEF)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并测量指关节屈曲活动度。采用Crawford标准评定疗效,优秀+良好为预后良好,中等+较差为预后较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骨性锤状指患者疗效的因素;相关性采用Spearman法。结果:患者术后14 d切口均Ⅰ期愈合,手部功能和结构恢复良好,无相关切口皮肤坏死和针道感染发生。患者术后8周Fugl-Meyer评分、STEF评分和指关节屈曲活动度明显高于术前[(62.58 ± 4.56)分比(32.33 ± 2.84)分、(91.31 ± 3.19)分比(62.51 ± 3.42)分和(66.72 ± 3.65)°比(45.56 ± 2.31)°],VAS明显低于术前[(2.65 ± 1.19)分比(5.68 ± 1.4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根据Crawford标准,预后良好79例,预后较差21例。预后良好与预后较差患者性别构成、受伤位置、致伤原因、受损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预后较差患者比较,预后良好患者年龄低,受伤至手术时间短,受伤部位以小指和环指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和受伤部位是影响骨性锤状指患者疗效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4.62、5.94和2.33,95%
CI 1.06~20.14、2.23~15.81和1.12~4.82,
P<0.05或<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疗效与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和受伤部位呈正相关性(
r = 0.25、0.62和0.43,
P<0.05或<0.01)。
结论:改良双克氏针加压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患者可促使术后指功能恢复,但年龄、受损部位和就诊时间是影响疗效的独立危险因素。
文献关键词:
骨折固定术;治疗结果;骨性锤状指;双克氏针
中图分类号:
作者姓名:
张新占
作者机构: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兖州院区手足外科,济宁 272100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张新占-.改良双克氏针加压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22(03):242-246
A类:
B类:
双克氏针,加压固定,固定治疗,骨性锤状指,济宁,兖州,院区,Fugl,Meyer,易手,手功能,STEF,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指关节,关节屈曲,屈曲活动度,Crawford,手部功能,结构恢复,无相,皮肤坏死,针道,染发,性别构成,受伤,致伤原因,患者年龄,手术时间,小指,指为,指功能,功能恢复,就诊时间,骨折固定术,治疗结果
AB值:
0.240171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