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ILED
首站-论文投稿智能助手
典型文献
声誉制裁的可选项:信用修复完备性的制度构想
文献摘要:
为了强化对失信者的警示效应和对守信者的激励效应,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有意识地强调了失信行为主体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所负担的代价,并以诚信记录、红黑名单等信用威慑方式实现对失信者的声誉制裁.作为声誉制裁的一体两面,以部分私密性数据为依托的信用惩戒很可能造成过度惩戒的效果,从而使瑕疵的信用状态终生伴随信用主体,进而偏离声誉制裁的初衷.为了缓和并消弭信用惩戒"处罚锁定"效应对信用主体的消极影响,使声誉制裁既能善始善终又能点到为止.一方面,应提供信用补正与信用救济的方法以寻求政府震慑与劝诱之间的平衡点;另一方面,声誉制裁不应背离"柔性约束"的信用治理初衷,有必要借助修复型信用承诺制度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填补声誉制裁下行政裁量的空白,使声誉制裁回归社会信用体系"引导人们积极向善""传递信用正能量"的原初设想.
文献关键词:
声誉制裁;信用补正与信用救济;信用承诺场景
作者姓名:
宁浩然
作者机构:
吉林大学法学院
文献出处:
引用格式:
[1]宁浩然-.声誉制裁的可选项:信用修复完备性的制度构想)[J].西部法学评论,2022(05):20-30
A类:
信用补正与信用救济,信用承诺场景
B类:
声誉制裁,可选项,信用修复,完备性,信者,警示效应,守信,激励效应,社会信用体系,有意识,失信行为,行为主体,潜在风险,诚信,黑名单,威慑,一体两面,私密性,信用惩戒,瑕疵,信用状,终生,信用主体,初衷,缓和,消弭,处罚,消极影响,善始善终,点到为止,震慑,劝诱,诱之,平衡点,背离,柔性约束,信用治理,承诺制,在结构上,承上启下,行政裁量,回归社会,引导人,向善,递信,正能量,原初
AB值:
0.369614
相似文献
机标中图分类号,由域田数据科技根据网络公开资料自动分析生成,仅供学习研究参考。